
連日來,記者報道的誠基中心黑摩的的猖獗,引來不少市民質疑,到底哪個部門能管管?3月25日,記者分別聯系了濟南交通和城市管理部門。限于執法權限,有關部門能管卻管而不絕。專家稱,簡單取締黑摩的并非良策,建議成立專門執法部門。
市民質疑>>
這么多的管理部門
難道真的束手無策
2014年,22歲的女大學生小金被黑摩的車主囚禁多日進行性虐的消息引起廣泛關注。不少市民也非常擔心,從火車站、汽車站到城鄉結合部,再到市中心,黑摩的成倍繁殖,它們的下一個聚集地會在哪兒?
更讓市民疑惑的是,這些黑摩的到底該由誰管理?據記者了解,黑摩的沒牌不允許上路營運,應該由交警部門管理。25日,記者以市民身份咨詢濟南交警支隊指揮中心,工作人員表示,車主無駕駛證、無車牌、違法停車,交警有處罰權限,但涉及收費問題,應該歸交通局管轄。
不過,濟南客運管理部門卻告訴記者,他們查處的非法營運針對四輪機動車,三輪車并不在他們的處罰權限內。
不少市民表示,黑摩的在小區外拉客涉及占道問題,城管執法部門理應來管。不過,歷下區城管執法局相關工作人員一再向記者表示,城管可以管轄小商小販私搭亂建,管理車輛并不是該部門職責。
針對日益猖獗的黑摩的,到底該由哪個部門管,目前仍未明確。各部門到底由誰來牽頭解決問題,這也未明確。
成功先例>>
天橋區“打摩辦”
一度讓黑摩的近乎絕跡
濟南黑摩的行業興起于上世紀末,初期全市約有200輛。1995年下半年,黑摩的越來越多,還曾發生敲詐勒索情況,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后來,主要是交警部門介入,分情況處理,取締一部分。
城管部門成立后,這塊兒又轉到城管那邊。到2008年,黑摩的數量已達到1000多輛,一度混亂。恰逢全運會來臨,天橋區打擊非法營運摩的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打摩辦”)成立。
這次整治從2009年開始,歷時3年,力度空前,開創了黑摩的整治工作的“濟南模式”,“打摩辦”后來還升級為天橋區城市窗口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窗口辦”)。
2013年9月,窗口辦發布消息稱,隨著“十藝節”的臨近,濟南火車站、長途汽車總站周邊的黑摩的、黑客運泛濫,市民反映強烈。9月2日上午,天橋區城市窗口整治辦公室聯合濟南交通運輸局監察支隊、濟南火車站廣場派出所,對窗口地區的黑摩的、黑客運開展整治。
經過整治,到2012年,天橋區只剩下不到200輛黑摩的。2013年下半年,火車站周邊的黑摩的也曾一度被控制在十幾輛。有人曾評價,這是歷次整治中持續時間最長、整治范圍最廣、成績最好、清理最徹底的一次。
不過,隨著“十藝節”的結束,窗口辦也退出了舞臺。相關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窗口辦只是個臨時單位,聯合執法的交警、公安等部門在“十藝節”后撤回了臨時抽調的人員。
專家呼吁>>
簡單取締非良策
應成立專門執法部門
據記者了解,因為創造了打擊黑摩的的“濟南模式”,省城打摩整治曾走在全國前列。當時,三亞市、南寧市曾先后來濟南學習黑摩的整治經驗。
所謂“濟南模式”,主要是指“引導教育、聯合執法、分類處理、安置保障”的工作機制,即從源頭治理,各部門聯合執法,采取“勸、管、懲、巡”四步工作法,堅持日常管理與突擊整頓相結合,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處理方式,疏堵結合,并對黑摩的從業者中的困難人員進行幫扶。
濟南市委黨校教授馮雷此前表示,打摩工作最關鍵的是沒有部門牽頭,也未提出一個明確的打摩思路和長效治理方案。“交通管理等部門要把思路放開一些,著手分析研究市場,盡快制定出可行的管理辦法,然后條塊結合,實現多部門聯合執法。”
山東大學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張汝華也認為,黑摩的打而不絕還是因為有需求,因此,治理黑摩的應該兩手抓,一是尋找替代交通工具,二是對黑摩的進行規范。“簡單取締并非良策,治理黑摩的應該依據管理、社會、交通等方面的數據分析,建議濟南能成立一個常設的類似于交通委的部門,專門來治理大的交通問題。”
(齊魯壹點記者 劉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