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了個暑假班,倆月收入十多萬”

  “一開始就是想著試試,沒想到報班的這么火。”20日,正在省內某高校讀大三的劉強(化名)告訴記者,家里有幾個親戚讓幫著給孩子輔導一下功課,“一個孩子也是帶,為啥不多招幾個呢?”正好家里有幾間房子閑置,劉強就聯合了幾個同學,印了些招生廣告,主要對語文、數學、英語進行輔導,沒想到一下子招了小100人,總收入有十多萬。

  “說好聽點是創業,其實我們這樣干是非法的。”劉強說,本來看著來錢這么快,他都差點不想上學了,但他得準備考研,所以暑假只干了倆月就把輔導班關了。“輔導行業中像他們這樣打游擊的其實并不少,我曾經代理過一個案子,輔導班老板掙了幾千萬,竟然還不知道自己是法人。”在第二屆教育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上,濟南市中正榮凱法律服務所創始人李榮凱講了一個他代理過的案例。

  李榮凱說,前些年,濟南有幾個合伙人辦了個培訓機構,幾年間創收了數千萬,但由于分贓不均,相互之間開始綁架勒索,最后鬧上了法庭。“連民非是啥都不清楚,滿腦子想著掙錢,能對學生負責?”據介紹,這樣的機構其實并不少見,即使出了事,改個名、換一套行頭還能繼續掙錢,輔導班變成了他們圈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