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于華山街道辦事處朱家橋村村頭的一座清代金星廟近日暴露在人們視野之中,在院墻上還鑲嵌著四塊歷史碑刻。雖然因年久失修,整個建筑群顯得破舊不堪,但類似這樣的古建筑如今已經比較少見,市民希望有關部門加以保護和修繕,使它成為“留得住鄉愁”的老地標。

  殿內還遺留著較完好壁畫

  日前,根據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驅車趕到了歷城區華山街道辦事處東北方的朱家橋村。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很順利地找到了位于村西北這處老建筑群。只見整個院落雖然圍墻已經破敗坍塌,但總體格局還比較完整,建筑從南向北依次排列呈長方形,大

  致長100米,寬50米,從外面能清楚地看到房屋的殘磚破瓦。

  記者順著殘垣斷壁進入院內發現,這座建筑群保存比較好的有前殿和后殿,以及前后殿旁邊的配殿。前殿和后殿都是傳統古建結構,青磚灰瓦,石頭起基。后殿的梁架和山墻上還有比較完好的彩繪和壁畫,只是由于上面覆蓋了一層灰塵,尚看不清畫面的內容。

  在前后大殿的房頂,依稀還能看到殘存的磚雕屋脊裝飾,大部分已經破碎坍塌,在大殿的外山墻上,還有幸存的精美磚雕,仿佛訴說著房屋當年的精美程度。三個配殿主體是紅磚壘砌,在墻基處也利用了之前拆除下來的青石構件,年代明顯比大殿要晚很多。

   老石碑記載建筑群的歷史

  在院落東側一段殘存的圍墻外面,裸露著兩塊砌入墻內的石碑,記者蹲下身子仔細辨認石碑上的字跡,在一塊石碑上清晰地辨認出“重修三清殿”、“道光元年”等字樣。而另一塊石碑因為年代久遠,字跡風化嚴重,許多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除了這兩塊石碑,在前殿門口外的影壁墻基內,前后兩面各鑲嵌著一塊石碑,其中一方石碑記載了道光年間增修廟宇外圍墻的事情,另一

   方則是朱家橋村外古路改道的事。

  “這座廟宇有年頭了,但具體哪一年建的我還真不知道。我今年66歲了,從我記事起廟里面就沒有神像了。聽老一輩的人說這廟原來叫‘金星廟’。”在不遠處栽樹的村民李元亮向記者介紹。

   老建筑曾做過村里的小學

  記者注意到,在兩座大殿內,已經沒有任何塑像和香爐,倒是在每座房屋內的山墻上都有一塊黑板。“這座金星廟在解放后就改成了朱家橋小學,我還在這里上過學呢。”李元亮說,1989年,村里又新蓋了小學,這里就廢棄了。

  “金星廟的前殿是三清殿,后殿是祭祀的太白金星,遺存的碑刻三塊是清中后期維修廟宇的記載,一塊是民國時期的。廟內前殿

  遺存的壁畫比較珍貴,清理出來應該很有味道,如果任由建筑殘敗下去太可惜了。”和記者一同前去的濟南民間文物愛好者黃鵬

  說,隨著附近村莊的拆遷改造,像這樣的一組老建筑群,整體格局尚在,如今已經比較少見了。“希望文物部門盡快采取措施,將這處老建筑群修復保護下來,使它成為‘留得住鄉愁’的老地標。”

  記者將上述老建筑的情況通報給歷城區文物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工作人員說,朱家橋村的那片建筑,他們是知道的,它就叫三

  清殿,已經把它劃入文物保護范圍之內了。至于該建筑群是不是列入文保單位加以保護,他說:“具體的情況,我們現在不方便透露。”

  (齊魯壹點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崔增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