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買菜錢多花了五六百
本報記者 王小蒙 實習生 張亞冉
市民餐桌上的菜單,是菜價的晴雨表。菜價一高,原本依喜好來買的菜,現在也只能看價下菜碟。“不高于四塊錢的菜才會考慮要。”市民出門買菜,錢也比以前多帶了一倍。
“大蔥太貴了,以前常吃的牛肉大蔥水餃,今年過年都沒吃上。”濟南市民孫女士無奈地說,盡管她收入不低,可面對七八塊錢一斤的大蔥,狠了狠心還是沒下去手。
以前大蔥論捆賣,還時不時在市民買別的菜時搭上一根,現在卻成了菜販手里的寶貝。擺出這么幾根,市民也是看得多買得少。過年時泉城市民劉女士家收到親戚自種的兩捆大蔥,調侃說這是多年來收到的最真誠、最貴重的過年禮物了。在濱州市民孫女士家里,用洋蔥代替蔥花已經大半年了。只有過年做蔥油鯉魚的時候,才花八塊錢買了兩根蔥。而現在,隨著洋蔥價格的接連上漲,她炒菜再也沒放過這些佐料。
“連最喜歡吃的青椒,都已經倆月沒吃到了。”眼看超市里七八塊錢一斤的價格,算算一盤菜就算不放肉也得要五六塊錢,孫女士只好買了土豆和白菜,而這也成了她餐桌上的常客,“白菜雖然也貴,好歹吃得住啊,能做的花樣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