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意義

  北跨開啟新局面,大河南北更相融

  自從結婚以后,歷下區居民康先生就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個月和妻子去濟陽縣兩次,看望岳父岳母。“下周再回去,雖然開車還是走同樣的路線、過同一座大橋,但就不需要再交過橋費了,感覺(和黃河北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币宦犝f濟南牌照小客車將可免費通行三條跨河大橋,康先生就感覺很興奮。

  康先生的這份興奮,同樣存在于生活在大河南北兩岸的居民、企業主等人群心中。

  時間回溯,早在2003年,“北跨”便已被確定為濟南的城市發展空間戰略之一。從那以后,“北跨”戰略始終備受各界關注和期待。在2012年年初召開的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有53名人大代表分別聯名提出了5件議案,這5件議案全部與加快推進“北跨”戰略有關。最終,大會決定將這5件議案并為一件,作為那次大會唯一的一件議案,交市政府辦理。

  自“北跨”戰略提出后,濟南曾陸續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大禮包”。但近10多年來,跨河大橋的收費問題,卻阻礙著“北跨”的推進。一筆筆過橋費,不僅給想來市區打工的黃河北居民添了不少麻煩,也讓一些想落戶黃河北的企業“挺打怵”。

  從2012年5月2日零時起,濟南黃河大橋對濟南市黃河以北區域7座以下車輛的非營運小客車實行了免費通行,天橋區直接為黃河以北兩鎮服務的工作車輛也可免費。此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兩岸居民的出行成本,但在市民心中,這一免費通行政策的覆蓋范圍還遠遠不夠。

  如今,免費通行政策的覆蓋范圍終于迎來“擴容”:16日起,可免費通行跨河大橋的車輛范圍擴至所有掛濟南牌照的7座以下(含7座)小型客車以及濟南市的公交車,可免費通行的橋梁數量也從一座擴至三座。

  其實,濟南“北跨”所迎來的新機遇,并不只有“濟南牌照小汽車可免費通行三座跨河大橋”這一個。去年,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濤曾在談及“北跨”時表示,加快實施“北跨”戰略對于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至關重要,要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堅持市場主導、項目帶動,堅持產城融合、以產為主,變“跨河”發展為“攜河”發展,進一步拉開城市發展框架。

  已提出多年的“跨河發展”,變成了“攜河發展”,雖然兩者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這一字之差卻代表著發展理念的優化調整。從過去的“跨河”,到如今的“攜河”,改變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下一步,伴隨著“跨河大橋收費”等限制因素的減少、發展理念的進一步優化調整,“北跨”戰略的推進和黃河南北兩岸的發展,也將迎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