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有十余個放生組織,有的近兩千人

  與一般個人隨緣性的放生不同,濟南許多人參與放生是通過加入組織。熟悉濟南放生行業的于天(化名)說,粗略計算,濟南的放生組織有十一二個。記者通過QQ群查詢“濟南放生”字眼的群組,人數在200人以上的能有14個群。其中最大的群能有近2000人。

  有組織有群體的放生與個人的放生有何不同?于天說,放生組織各式各樣,有的是因為共同的信仰,而有的卻已成為某些群體變相斂財的一種工具。“大部分參與放生的人,心都是善的,只是交錢參與放生活動,其他行為并沒有決策權。”于天認為,對于不正確的放生行為,80%的責任應該由組織者負責。

  記者在濟南近2000人組成的放生群的公告中看到,每次放生活動,該群組都有明確的放生款明細,在該群第93次放生明細中,記者看到有兩百多人捐款參與放生活動,有的是通過網銀,有的是現場隨喜。隨的金額也不一,最低的一元,最高千元。該次收集的放生款達到22000元。

  該公告之前剩余的放生款也標記得清清楚楚,最后這次放生,這個組織共用了7750元購置了768斤鯉魚和200多斤的泥鰍。該群負責人李先生表示,平時群組的放生流程提前在群里告知,有想去的便報名參加,放生的多是鯉魚、黃鱔、泥鰍之類的魚類,多是直接從市場采購。

  李先生說,該群組的方式與直接聯系商販到湖邊販賣不同,“如果直接聯系魚販,其實不是在放生,而是在殺生。有了這種利益需求,就會促使商販捕更多的魚,這也違反了我們放生的初衷。”

  直接聯系商販,前來放生的參與者現買現稱,通過這種形式組織活動的群組不在少數。市中區某一魚類養殖場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這類商販錢掙得“很黑”,因為“會經常缺斤少兩”。

  大明湖不再適宜大規模放生

  于天踐行放生和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有多年經驗,通過他的調查,他認為大明湖水域目前已不適宜再進行大規模的放生活動。

  “每次在大明湖逛,經常會看到湖面漂著死魚,這些魚大都是一些普通的鯉魚、草魚或者是花白鰱,魚鱗發白,一看就是水產養殖的。”于天說,通過他委托專家對該區域的水質、底泥進行采樣監測,對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和魚類的種類、密度進行摸底調查,他認為目前大明湖中的承載量已經超載。

  記者發現,各類放生組織的宣傳有明顯的差別,有的放生組織強調“放生是第一功德,放生的對象沒有限制。只要有生命的個體,都可以放生”,有的組織提倡“放生善舉、科學放生、保護珍稀物種、維持生態平衡、弘揚好生美德”。

  兩種不同的指導思想,指導著各類不同的放生行為。最近被放生在大明湖的鱷龜就是其中之一,鱷龜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如果放生在水里,周圍的魚蝦等原有的水生動物都會被吃光。而像這之類的錯誤放生屢見不鮮。

  于天說,為了放生而放生,有些珍貴野生動物,不管不顧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執意盲目放生。李先生說,如果明知放生之后會被人捕撈,那么放生也沒了意義。

  對于放生,景區也是一直處于難為的處境,一方面過度的放生行為的確會對景區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但目前法律上并沒有關于景區放生的相關規定,景區對于放生并沒有相關執法權,只能進行勸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