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不像“大年三十”那樣為大眾所公認,而是根據各地風俗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指代。但一般約定俗成,是指“大年三十”前七日左右、以“灶王爺”信仰為核心而發展起來的這一風俗節日,雖然不及“大年”隆重,但“小年”在中國也有著十分悠久的傳統。

[祭祀灶王爺]
小年,開宗明義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灶王爺”。這也是小年的起源。
灶王,俗稱灶神、灶君、灶公,道教中稱“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者,是中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和飲食的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的職能。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撇去其背后神話的外衣,其本質,應該是為了紀念人類先祖學會用火加熱食物——此為文明之始。因此,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十分重要。作為這一文化事件符號化的“灶王爺”,早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漢族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到殷商時期,祭灶就被列為了必須由天子親自參加主持的五項祭祀大禮之一。“五祀者,灶、門、行、戶、中雷”。至周代,祭灶則成為了一項全民參與的祭祀活動?!抖Y記·月令》云:“祀灶之禮,設主于灶徑。”
祭灶演變到了清代雍正年間,才出現了小年的“南北之別”。滿族人信奉薩滿,每年臘月廿三,皇帝都會在坤寧宮祭祀薩滿神祇,臘月廿四再行祭祀灶神。但到了雍正帝時,覺得其前后只差一天,分開祭祀既麻煩又浪費,所以將祭灶合并到了臘月廿三。自此王公大臣隨之更改習俗,在北方民間也就推行開來。而南方由于歷來遠離皇權中心,因此小年“臘月廿四”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祭灶王,自古流傳有固定禱詞,最為常見的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
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版本二
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除塵掃灰]

掃年,即為“掃房”,“掃塵”。“掃年”與“祭灶送神”密切相關,簡單點理解就是打掃干凈屋子,給路過人間回到天庭述職的神明一個好的印象。這一習俗自上古時期就已開始?!皻q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边@種儀式后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托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
“塵”與“陳”諧音,所以“掃塵”也叫“掃陳”。年節掃塵有“除舊布新”的含義,掃塵蘊含了人們 “辭舊迎新”的愿望和期盼,其用意就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去。中國一些地方,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起至除夕止,把這段時間都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

[貼窗花]
打掃干凈了屋子,窗明幾凈,全家煥然一新。之后就是開始各種過節的裝飾活動咯。貼窗花幾乎是“中國年”最為標志性的活動之一。窗花,自漢代紙張發明之后即告誕生,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宋朝、元朝逐漸流傳,逐漸成形。
關于貼窗花這一習俗的來源,傳說始自上古時代,當時顓頊、黃帝、后羿三神大戰金烏,使光明重回人間,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后代為了紀念這一偉大事件,于是便將戰斗故事以剪紙再現,貼在窗子上,讓后代不忘先民的慘痛付出。

[請門神]
請門神作為年俗,其信仰歷史悠久。門神,用以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最早的“門神”信仰始自黃帝:
跟據《山海經》中遺失的一段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壘 ,主閱領萬鬼。善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 、 郁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魅。”
追本溯源,可見門神本叫神荼(shēn shū)、郁壘(yù lǜ),此二人也是冥界神明。神荼一般位于左邊門扇上,身著斑斕戰甲,面容威嚴,姿態神武,手執金色戰戢;而郁壘則位于右邊門扇上,一襲黑色戰袍,神情顯得閑自適,兩手并無神兵或利器,只是探出一掌。
往后,隨著不同的信仰興起,門神的組成隊伍也日益龐雜。最為有名的另一對門神要屬唐代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

[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敝钡剿未?,春聯仍稱“桃符”。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于宋代,自明代盛行至今。
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3年)。第二幅春聯誕生在240年后的后蜀宮廷,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