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25元的盒飯:15元盒飯“賣沒了”

  其實,坐火車,尤其是12小時以上的火車讓人難受,無非就是吃不好,休息不好。短途火車一狠心,撐撐也就過去了,回家補頓大餐。說起我這趟長途旅程,三四十個小時,五六頓飯,車上大多數人的大包小包都裝著吃的喝的,免得自己的肚子受委屈。

  出門太急,也是想偷點懶,我就沒帶太多行李,吃的也沒怎么準備,難免要靠火車上的伙食來充饑。看著周邊旅客泡面的泡面、吃水果的吃水果,我也忍不住,跨越幾個車廂去餐車尋食,小炒啤酒湯一應俱全,但價格卻不便宜,分量不大。咱就別這么奢侈了,吃份盒飯就知足了。“這盒飯都怎么賣?”咽著口水問道。“雞蛋的25元,雞腿的30元。”“沒有15元的嗎?”“沒有。”

  說好的15元盒飯不斷供應呢?25元的,豆腐、蒜薹、土豆、丸子、煎雞蛋,吃起來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實際上,我之所以沒帶吃的,還因為在有些車次,盒飯做得還是不錯的,但這列車的飲食并不可口。我在想,長途旅行,尤其是春運,每個人都帶很多行李,還不得不帶一包吃的,大概也是因為列車飯食不好吃,還挺貴的緣故吧?

  40多年未改變的鄉音聽著真親切

  火車上睡了一夜,鋪位有些窄,翻不了身,但比起坐著已經舒服很多。醒來是27日早上7點多,火車已經過了鄭州、太原等地,來到寧夏。越往西走,天亮得越晚,黑得也越晚。早上8點,太陽剛剛從遠處的山尖升起來,車廂還有些暗黑。窗外已經是黃土地的世界,一望無際的平地,偶爾有些小山丘,都是黃土色。

  列車車廂里,孩子和老人很早就醒來了,他們已經開始吃飯玩耍。火車上,但凡一起住過一夜醒來,似乎人和人之間都開始自然熟了,憋得慌的時候總忍不住聊幾句。

  少年時期,我從山東菏澤,隨父母遠赴新疆謀生、安家;青年時代,一路赴京完成學業,就業到了濟南。內心之中,一直以為自己是背井離鄉的一代,家的概念一直在變。我們似乎更愿意將老家的那個家留在心底。對我來說,最有年味的印象固然來自那個心里的老家,但每年過年,我還是回到新疆和父母團聚。由于新疆是個移民大省,車上和我有類似經歷的老鄉并不少。

  我和一位自來熟的大媽聊了起來,遇到親人了,她就是咱山東老鄉,老家在山東煙臺農村的她,上世紀70年代就隨著親戚到了新疆。雖然已在新疆生活了40多年,她仍保留著一口濃濃的山東話,這讓我聽著格外親切。吃慣了新疆飯的她擔心地問我吃濟南的飯能否習慣。

   火車到站,離家越來越近

  一路上白雪皚皚,27日晚上7點,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太陽的余暉把天邊映成橙黃色。列車開始供應晚飯,我下面鋪位的孩子嚷嚷著要吃盒飯,她的母親指了指桌子上的食物,讓她先把帶的東西吃完。

  不經意間瞅了一眼,一大堆食物中分明還有一大袋子山東大饅頭,弄成了錐子狀。“您車上帶這么多饅頭能吃完嗎?”我問了一句。“給孩子她爸帶的,他特別喜歡吃。”大姐笑著說,她把饅頭袋子敞開口,看看有沒有捂壞。

  原來,孩子的爸爸和媽媽長期分居在新疆和山東,這可不是因為感情不和,而是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三年前,孩子的爸爸從山東去了新疆庫爾勒工作,考慮到內地教學環境更適合孩子,家里人決定由母親陪著孩子在濱州上學。

  每年放假,孩子跟著母親坐火車去新疆看爸爸,開學前再趕回來。孩子的父親喜歡老家的饅頭,說是吃著有家鄉味,每次過年,她們都帶一包饅頭。“今年還做了年糕,給他一塊兒帶過去。”孩子母親說。

  這樣的場景對我們一家來說是何等熟悉,在我家剛搬到新疆的時候,遠離家鄉怎能不想,家鄉的饅頭成了我們解鄉愁的良品。晚上8點鐘,不少人伴著夜色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火車到站,我們離家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