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范圍

  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檢察院宿舍、山航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等17家單位、561間民房、16棟居民樓受威脅,涉及住戶三千余戶。

  21日晚上,位于二環東路東側的燕翅山發生塌陷,山體同時出現明顯裂痕。聽著山上傳來的隆隆聲,緊挨山根的燕翔小學職工宿舍樓內的居民無比擔憂:“我們宿舍樓就在山下,山石經常滑落,每次路過都心驚膽寒。”

  據調查,數十年前燕翅山經過大規模的不規范采礦行為,山體曾多次崩塌,被列為山東省地質災害防治重點進行整治。2014年11月份,本報就對燕翅山北側山體出現塌陷一事進行過報道。一年多過去了,燕翅山又再度陷入滑坡危機……

  現場目擊:山上突現十米大坑 大量亂石沿路跌落

  “你看,這個就是昨晚突然塌陷的大坑,旁邊這些亂石和沙土也是從山上跌落下來的。”住在燕翅山附近的居民王先生指著眼前的深坑告訴記者,21日晚上8點左右,他突然聽到山體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早上到山上晨練時,便發現這個深度達十米的大坑。目前,深坑四周已拉起黃色警戒線,兩條上山路都設立了警示牌,并有工作人員進行看守。

  隨后,記者由燕翅山東坡攀至山頂,由此沿北側陡坡下山,發現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裂縫橫于腳下,裂縫寬窄不一,窄的地方可一步越過,寬的地方則有兩三米左右,可見深度有的達五六米。沿著主裂縫往西北方向走,記者發現這條近200米的道路上,主裂縫中間又分裂出幾道支裂縫。在主裂縫西北段,裂縫兩側的山體存在明顯落差,最大落差將近一人高。因山體崩塌,南北兩側山體出現大面積亂石滑坡,有幾立方米的石土跌落下來。幾位住在附近的居民正輪流用小桶和鐵锨將滑落在山路上的石頭和土清理走。“這些石頭有些都風化了,用手輕輕一捻,就能掰開。”一位市民說,山上的土質很松軟,稍有不慎就會跌倒。記者注意到,山路上方的山體上,大樹的樹根都裸露出來,還有幾塊大石頭卡在樹根上,山體仍存在滑坡風險。

  居民擔憂:十多年塌過四五次 三千多戶居民心驚膽寒

  市民張先生在燕翅山腳下居住已有20年時間,也常到山上游玩。“我印象里燕翅山十多年塌了得四五次,住在這里真是心驚膽寒啊。”張先生稱,雖然對山體進行過維護,搭建過安全架,但都不是很管用。

  讓張先生和附近居民擔憂的是,前些年林業部門對山體進行了綠化,但近期,東側有大片山體裸露出來,周邊防護墻的水泥都掉了,每天有近百人從山路上經過,一旦山石跌落,很容易傷人。

  據市民介紹,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燕翅山開始開采鐵礦。山北側原有豎井與地下鐵礦巷道相通,豎井約有百余米深,通過巷道與采空區相連,采空區有室內籃球場那么大。“這座山既有采空區、巷道,又有防空洞,我們都稱它是‘空山’。”市民說,他們懷疑,正是山上的這些防空洞,山體才會出現向下崩塌。

  據張先生介紹,受燕翅山滑塌體與渣體滑坡威脅的單位有姚家村、窯頭村、警官學校、市城管局宿舍樓、省檢察院宿舍、山航大廈和歷下區建委宿舍等17家單位、561間民房、16棟居民樓,涉及住戶三千余戶。“距離燕翅山最近的一排樓僅四五十米,前后兩棟樓的距離也不過20余米。”張先生說,這座燕翅山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一旦崩塌,這些居民樓都將被山石淹沒。

  一位在窯頭村居住近四十年的老人回憶起1998年的一個場景仍心有余悸:“那天下著大雨,中午吃飯的工夫,就聽到震耳的轟響聲,瞬間灰塵驟起,大片大片夾雜著石頭的沙土塌了下來,堆起三四米高的土堆,蓋住了山底下廢石洞的半面墻。”部門說法

  國土部門:突然塌陷疑因內部塌方

  近期并沒有出現雨雪天氣,為何好端端的燕翅山突發崩塌?山體為何出現滑坡?多次治理究竟該如何解決?

  22日下午,濟南市國土資源局歷下分局執法監察大隊工作人員表示,該局地質礦產科在接到市民反映的情況后,立即前往現場進行了調查。

  “我們在坍塌點南北兩側進行拍照調查取證,并請地質專家分析原因。”工作人員稱,發生坍塌的部分疑因山體上的一個采礦廢渣區塌陷所致,采空區發生塌落產生的巨大裂縫,將西北部的山體劈開并導致崩塌。據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采空區面積過大,不少支撐頂部的礦柱年久失修,稍有強烈震感就會導致垮塌。“先會派人進入山體采空區進行勘察,然后再對山體進行加固處理。”工作人員說。

  地質部門:除了山體崩塌,渣土堆也存滑坡風險

  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分站站長段秀銘指出,目前燕翅山可能造成的地質災害有兩種:一是西北坡的山體崩塌,燕翅山下的硯池一年四季有人游泳,周圍還有不少單位宿舍,一旦發生險情,后果難以設想;二是燕翅山周邊有5個渣土堆,在遭遇雨水沖擊及山體崩塌沖擊等情況下,可能出現滑坡。例如,燕翅山東南角的3號渣土堆若出現滑坡,就會威脅到緊挨山根的燕翔小學職工宿舍樓的安全。

  段秀銘告訴記者,近年來發生山體崩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濟南市將燕翅山列為“地質災害危險區”,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分站也開始對燕翅山進行定期監測。而監測結果顯示,自2003年7月至今,山體裂縫的垂直落距和裂縫寬度并未有明顯變化。而此前,這兩組數據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與1998年相較,2003年山體主裂縫的最大垂直落距由1.0米變為1.5米,裂縫最大寬度由0.8米變為2.1米。“變化不明顯并不意味著這一地質災害體已趨于穩定,地質災害的特點就是緩慢醞釀,突然爆發。醞釀期越長,釋放時的破壞力可能就越大。”段秀銘說。

  據介紹,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分站已將燕翅山的綜合治理問題再度提上議程。目前,針對燕翅山的突發崩塌事件,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正在制定燕翅山地質災害治理方案。“我們會結合前期防治治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對燕翅山重新進行地質勘測調查,盡快給老百姓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段秀銘說。

  追根溯源

  燕翅山,這座位于濟南城區中一座海拔不足200米、相對高差僅80來米的小山,自1998年至今,已發生四五次山體崩塌。在相對沉寂的幾年后,這座位于濟南市區內的地質災害體還會施展魔力嗎?

  據調查,燕翅山之所以發生崩塌,并非是自然原因,而是由于歷史上采礦削坡等人為活動。自上世紀50年代不規范采掘鐵礦,一直持續到1998年前后。由于不規范采礦活動,山體存在大量采空區和采礦廢渣。采空區塌落產生的巨大裂縫,將燕翅山西北部劈開,并導致南側山體崩塌,成為我省最大的潛在地質災害點。當時,燕翅山下采空區域達9709平方米,比一個足球場還大。自1998年以來,燕翅山已發生過多起地質災害。

  據悉,為根治燕翅山地質災害隱患,2008年市國土資源局對燕翅山地質災害進行了治理勘查,共發現采空區5處,采空區體積共計8.26萬立方米;發現崩塌地質災害3處,體積約為1.818萬立方米;發現山體裂縫17條,共長726.93米;發現渣土堆不穩定斜坡5處,體積約為121萬立方米。因燕翅山上的不穩定斜坡,導致小型地質災害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