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單士元,原題:紫禁城的水源、采暖與養護
在七十多公頃的紫禁城的面積中,城內有長一萬二千米的河流,它從西北城角引入紫禁城的護城何,水從城下涵洞流入,順西城墻南流,由武英殿前東行迤邐出東南城角與外金水河匯合。這道河流對于紫禁城內干株松柏起了灌溉的作用。在調節空氣和消防利用上都有好處。在夏季又是全宮城中雨水排泄的去處,故宮中雨水排泄管道,在開始設計全宮規劃時有一個整體的下水系統安排。它的原設計圖雖然已看不見了,可是現存的溝渠管道,除被地上建筑物變革而被破壞一部分外,經實際疏通調查發現它的干道、支道、寬度、深度都是比較科學的。遇有暴雨各殿院庭雨水都能循著排水系統導入紫禁城中的河流里,然后迂回出城匯入外金水河東出達于通縣運河流域。因此在宮中無積水之患。明代開鑿的筒子河寬五十二米,深六米,長三點八公里。不但增加了宮城防御,而且主要功能是排水干渠和調蓄水庫兩重功能。蓄水量可達一百一十八萬立方米,相當—個小水庫。在這個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紫禁城,筒子河的蓄水起著重要保證。即使紫禁城內出現極大暴雨,日降雨量達二百二十五毫米,同時城外洪水圍城,筒子河水無法排出城外,紫禁城內水全部流入筒子河,也只使筒子河水位升高一米左右。
至于給飲水問題,五百多年前的設計完全依賴鑿井取天然泉水。故宮的房屋間數以四柱一間計算,在當日的全部房屋約萬間以上。明清兩代王朝日常生活在皇宮里的約近萬人給飲水問題,除帝后的飲水是每日由京西玉泉山用騾車運水外,其余近萬人中大約八九千口都聚集在住人區。三大殿九萬六干多平方米面積不設一井,內廷東西六宮及其他若干建筑群,每一宮院至少有井兩口或三口。值班人員和警衛人員區設井更密。這完全是根據需要而安排的。由于鑿井工程的需要,在故宮里又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小型盝頂井亭建筑,成為宮苑中一種特殊的建筑結構。同時,小亭飾以皇宮彩畫,小巧玲瓏。井亭不僅是生活用水所需,也是一種特殊的建筑藝技陳設。
宮中取暖設備有兩種,一是炭盆。二是地下火道?;鸬酪幻鹂?,是和建筑連在一起,在殿內地面下砌筑火道,火口在殿外廊上。入火道斜坡上升處燒特種木炭,煙灰不大?;鸬烙序隍际郊敖疱X式,即主干坡道兩旁伸出支道若干,這樣使熱力分散兩旁,全室地面均可溫暖;火道盡頭有出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洞散出。這種辦法在皇宮中一直使用了四五百年。在殿內地面上則利用炭盆供熱。由于宮殿高大,為了冬季居住得舒適,凡是寢宮都利用裝修隔扇閣樓將室內高度降低,將殿內空間縮小,即所謂暖殿暖閣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