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少

  產品質量無保障堵塞交通存隱患

  萬壽路集市已存在了近30年。在經濟不算發達的時代,集市的確起到了滿足消費的便民作用,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集市的弊端也慢慢顯現出來。

  “每次到了趕集的時候,那天我得6點左右出門才能保證不會遲到。”市民顧先生告訴記者,他剛剛搬到萬壽路時,并不了解集市的存在,去年11月他趕上了搬家后的第一次集市。“我8點出門,正常情況下我只需要20分鐘就能趕到單位,但那天我走了半個小時還沒走出萬壽路。”顧先生說,無奈之下,他便將車停在了路邊,步行穿越集市乘坐公交去上班,但商販們把路邊的停車位全部占了,下班回家后,他發現被交警貼了違法停車的罰單。

  “東八里洼每逢農歷三、八就有大型集市,每次都會占據消防通道!”市民楊女士告訴記者,集市的存在,不僅影響了附近居民出行,同時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附近也有大型的農貿市場和超市,為什么還非要趕集呢?”在采訪中,不少市民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記者了解到,一方面很多老年人已經養成了趕集的習慣,另一方面,較低的價格是集市吸引顧客的關鍵所在。

  然而較低的價格卻往往與產品質量不合格掛鉤。記者現場看到,中午12點左右,集市海鮮區域內不少商販將死魚隨意擺放在攤位前,仍有不少老年人在爭相選購,商販告訴記者,這些魚都是剛剛死的,拿回家當天食用并不存在問題。隨后記者在一家攤位上發現,在超市售價普遍在30元左右的雞翅木筷子只賣7元,商販聲稱貨品來自特殊渠道,雞翅木具有不變形等優點。當天記者買回家進行水煮消毒后發現,其中幾根已經變形發生彎曲。

   去留之爭

  市民群眾有需求職能部門很糾結

  “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集整治是一個必要措施。”山大威海分校法學院公共管理專業教師孫卓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農村大集曾在我國鄉鎮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一旦這些大集因規劃步入城市,必然會給城市管理帶來交通、衛生等一系列問題,必須整治。因此,無論是“趕集粉絲”,還是集市攤主都應改變傳統觀念,只有改變,才能在緩解矛盾的同時,為城區大集探索出一條既符合民生又帶動經濟的道路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取締集市對城管部門來說也是一種矛盾,“不取締的話周邊居民會投訴占道經營、噪聲擾民等問題;取締的話,另一部分市民也不理解,聯名請愿要求保留集市。到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整個城管部門都在探討摸索。”

  記者從十六里河街道辦事處了解到,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居民出行難題而建設的西河大型農貿市場已經完工,后期商販可進入市場進行擺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按照計劃,萬壽路集市將在今年春節前取締。

  修建農貿市場既可以滿足附近居民購物便利的訴求,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占道經營問題,看似是一項雙贏的舉措,但商販對此舉卻并不認同。“我們是流動性經營,今天在這個集市上,明天去另外一個集市,不可能固定在一個地方進行銷售。”商販鄭先生認為,入駐農貿市場還要交納攤位費、衛生費等相關費用,這也會讓商品低價的優勢喪失,商販們肯定不會進駐農貿市場。

  如此看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如何規范整頓農村大集,恐怕不是簡單的取締就可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