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標準排名研究院根據城市的森林覆蓋率、空氣質量等“肺活量”指標,推出了“2015年中國大陸城市‘氧吧’50強”。山東省威海、日照、煙臺、青島和萊蕪五市上榜,其中威海市高居榜單第二。標準排名研究院從三個維度,考量一個城市是否能稱得上“氧吧”。然而,“綠肺”難敵“灰霾”,山東治霾路又將何去何從?
觀察:上榜城市多為三四線城市,
自今冬以來,我國“半壁江山圖,盡在霧霾中”,尤以一二線城市愈演愈烈。在霧霾天氣中,PM2.5是“罪魁禍首”。
據“2015年中國大陸城市‘氧吧’50強”顯示,在上榜的50個城市中,絕大多數屬于三四線城市。相對大城市而言,三四線城市腹地廣闊,人口較少,交通順暢,開發空間大,城市建設較稀松,樓層總體偏低,污染小,空氣好,這也是近年來流行三四線城市適宜居住的重要原因。
根據觀察,排名靠前的省份基本屬于華中華南版塊,處于亞熱帶地區,生物量比華北、西北大很多。以7個城市入榜的江西省為例,來自江西省林業廳的數據顯示,該省森林覆蓋率為63.1%,居全國第二位。全省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在2014年達到45.95%,綠地率達42.74%,同樣位列全國第二。江西省僅4540多萬人口,人對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綠化率就會高一些。而一線城市中僅深圳表現突出,位居第10。而在前十名的城市中,江西省則以4個城市入圍而成為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