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大氣污染防治十大行動各牽頭部門,比如環保、建委和城管等,在治霾方面均希望做出新的嘗試,卻也囿于相關法律法規的進展而難以施展拳腳。

  應急預案門檻何時能降低?
  據記者了解,濟南曾在10月15日-16日、10月20日-21日兩次出現連續2個重度污染天氣,彼時就有市民呼吁對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作出修改。
  “不要說連續3天出現重度污染了,只要有一天是重度污染,我都會感覺很不舒服。”濟南市民小孟告訴記者,當10月份出現上述連續的重度污染天氣,她都在等待應急預案的啟動。可環保部門在與氣象部門會商后,兩次作出判斷指出,重度污染無法持續三天,不構成啟動應急響應的條件。
  實際上,環保部門同樣在試圖作出修改。“省、市都在研究,比如把應急響應級別更加細化,分為藍、黃、橙、紅四級,同時降低應急啟動的門檻。”濟南市環保局環境安全應急管理處處長張成志曾告訴記者。
  11月28日,記者從山東省環保廳獲悉,包括應急響應級別“三級變四級”、應急門檻進一步降低等內容的新山東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已經報送省政府。濟南市環保局局長高立文在11月底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濟南市政府正在研究新預案的修改,比如針對濟南市機動車達160余萬輛的現狀,“能不能在空氣質量指數達到300,甚至200的時候就采取限行措施等。”
  當然設想是好的,預案也走在路上,但時不待人。市民更期待的是,應急預案的修改會在近期推出,能為今冬供暖季的“氣質”出點力。
  揚塵污染費、卸點付費何時落實?
  PM10濃度降速緩慢,揚塵污染頻頻爆出,負責揚塵污染治理的建委、城管等部門,也開始直面此前的“粗放式管理”方式。
  如何摒棄“粗放式”,走向“精細化”?在近日記者的采訪中,濟南市建委與城管兩部門提及了揚塵污染費征收與卸點付費等細節。
  11月24日,濟南市建委副主任武兆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山東省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對產生揚塵污染的企業,實行揚塵排污收費制度。濟南市建委也將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征收建設工程施工揚塵排污費。
  與揚塵排污收費制度類似,濟南市城管局也試圖通過渣土付費制度的變革,撬動一直飽受詬病的渣土運輸管理問題。
  城管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關于渣土管理改革的辦法草案已提交濟南市法制辦,目前正在調查研究。
  不過,記者也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該辦法草案已提交了較長時間,卻一直未獲批準施行。與此類似的,還有濟南市建委所擬的土石方開挖管理辦法。有關人士指出,該辦法甚至已經通過了法制辦的審核,卻一直沒有下文。“因為類似這樣機制建立,涉及到各參與部門權力、責任的重新分配等問題,這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
  這么多治霾良方 別只是說說而已
  28日,濟南啟動重污染天氣Ⅲ級應急響應,有工地竟然說沒接到通知。
  咋處罰呢?濟南市重污染天氣應急方案無罰則。有令不從,其背后是強制性懲處措施的缺位。頂著重污染天氣依然罔顧政令,對這種單位要不要施以更嚴厲的處罰?近日,修改應急預案的信息爆出,要想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對于罰則的補充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另外,濟南市斷腕治霾已有不少好想法。霧霾來了,可措施還懸而未決。時不我待,陷入霧霾中的市民期待的是落地的靴子。12月2日,冷空氣或許會改善濟南的空氣質量,那過境之后呢?治霾方法已有,光喊沒用,抓緊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