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jìn)入專題:》》》》》》》》

  [提要]煙臺奇山街道奇中社區(qū)的孔德娟,從28歲開始孔德娟與腦癱兒子相依為命。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她跑遍全國為孩子治病,平日一日三餐米飯、饅頭加菜湯、咸菜。經(jīng)過母子倆人不懈努力,兒子依靠積累的文學(xué)功底和掌握的計算機(jī)知識,在街道覓到一份宣傳工作。2013年,孔德娟和兒子成立了道德先鋒志愿服務(wù)隊,去幫助更多的人。 

  位于煙臺奇山街道奇中社區(qū)的孔德娟,她的家面積不大,但溫馨、整潔、干凈,一些精致的小手工讓這個不大的房子充滿了家的味道。孔德娟的兒子患有先天性腦癱,被診斷為永遠(yuǎn)不能站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孩子,在一般人的眼里,這個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見過這母子倆的人,都會被她們身上那種樂觀和陽光所感染。

  而今,堅毅的孔德娟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更是一位傳遞愛心的“使者”。“有那么多人幫助我們娘兒倆,我們要知道感恩!”道德先鋒志愿服務(wù)隊的成立,讓帶頭人孔德娟成為有名的志愿者“孔大姐”,社區(qū)孤寡老人家、老年公寓、自閉癥兒童家……孔大姐志愿服務(wù)的腳步從未停止,而且越來越有力。

   孩子給了我活下去的勇氣

  1983年8月28日,26歲的孔德娟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手術(shù)臺上死里逃生,早產(chǎn)、難產(chǎn)一個四斤七兩的男嬰,看到幾乎用生命換來的兒子,她忘記了產(chǎn)后的虛弱和手術(shù)的痛苦,初為母親的她陶醉了,給兒子取名牟村,乳名輝輝。

  可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個紀(jì)念日———“百歲”上。親朋好友不約而同地發(fā)出了疑問:“這孩子全身軟綿綿的,眼神呆滯,是不是有什么問題!”面對親友的質(zhì)疑,孔德娟不愿承認(rèn),也無法接受,她立即帶著兒子去了市區(qū)的大醫(yī)院,診斷結(jié)果:因母體患病休克,導(dǎo)致嬰兒缺氧而引發(fā)小腦萎縮,語言功能障礙,四肢癱瘓……

  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丈夫和孔德娟離婚,她抱著全身軟綿綿的兒子回到母親家,住在院內(nèi)自建的棚子里,一想到28歲的女人要帶著一個殘疾兒子獨自面對無邊的苦海,她徹底絕望了,吞下了147片安眠藥,扭開了一大罐液化氣,試圖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死神拒絕了她,當(dāng)孔德娟睜開眼后,身邊襁褓中的孩子觸動了她心底最柔軟的角落,看著正在啼哭的兒子,重生后的孔德娟暗暗告訴自己,孩子不能沒有我,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

  從28歲開始,孔德娟與腦癱兒子相依為命

  孔德娟的工作場所———煙臺芝罘區(qū)奇山街道上夼大廈附近一處公廁旁的管理房。1996年開始,她帶著腦癱兒子負(fù)責(zé)這處公廁的保潔工作,一干就是15年。

  管理房大約有10平方米,一個沙發(fā),一張辦公桌,一組櫥柜。“以前我和兒子就住在這里,吃住一體,今年搬到新房去住了。”她笑著說。這間小屋見證了孔德娟最為艱難的那段人生經(jīng)歷。

  29年前,孔德娟離異后帶著小腦腦癱的兒子生活至今。“28歲正是一個女人年輕靚麗、享受人生的時候,我卻要獨自一人帶著一個殘疾的兒子,我也曾絕望過,但我不能放棄,因為我在這個世上的責(zé)任太重大了,兒子不能沒有媽媽……”孔德娟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她跑遍了全國為孩子治病,平日一日三餐米飯、饅頭加菜湯、咸菜。為了賺錢,她利用晚上和業(yè)余時間加工紙盒,壓瓶子蓋,糊酒瓶上的彩帶,一個一分錢,一夜加工2000個。凌晨打個盹,白天去上班。由于長期的勞累和營養(yǎng)不良,曾幾次暈倒在浴池里和大街上。指著黑白相間的頭發(fā),她笑著說,30多歲時我的頭發(fā)就幾乎全白了,全靠染發(fā)。“不論怎樣艱難,我對兒子不灰心不放棄。” 孔德娟多次重復(fù)這樣一句話。

  下有兒子需要撫養(yǎng),上有父母需要照顧。這兩樣,孔德娟都做到了。去年,她送走了病重多年的老父親。“父親有病十幾年來,我一如既往地照顧父親,我們家姊妹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各盡各的孝心、愛心。”

  “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

  “上帝賜給我們這樣的孩子,我們就應(yīng)該努力治好孩子,如果要二胎就等于提前給這個孩子判了死刑。”從上海回到家中,丈夫想要生二胎的想法被孔德娟一口否定,她幾乎嘶喊出來:“孩子是我把他帶到這個世界上,我有責(zé)任撫養(yǎng)他,教育他,給他最好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分歧導(dǎo)致夫妻間越走越遠(yuǎn),最后兩人不得不選擇離婚。

  有人曾跟孔德娟說,趁著年輕,趕緊找個人嫁了吧,別苦了自己。也有人給她支招:這樣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你把他偷偷放到福利院門口吧。孔德娟哪里肯!“砸鍋賣鐵我也要把兒子的病治好!”時至今日,孔德娟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心如刀絞。那日子怎么熬過來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些年,孔德娟除了上班,最重要的事便是推著兒子推拿。聽說福山有位大夫推拿好,孔德娟每天下班后,用自行車帶著兒子去三十里外的福山給兒子推拿治療,不管風(fēng)霜雨雪、嚴(yán)寒酷暑。

  后來,為了能夠時時刻刻陪在兒子身邊,孔德娟干脆辦理了停薪留職,申請去清掃公廁。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母子倆在公廁旁邊有了一個8平米左右的“小家”,這樣一來,孔德娟就能在工作的同時照顧兒子,寸步不離。這一住,就是10多年。

  為了攢錢給兒子治病,孔德娟將自己的生活開支壓縮到最低,一日三餐,米飯饅頭菜湯咸菜。她白天上班,晚上回來給廠里加工干零活,整夜不睡覺,有時也只能掙幾十塊錢。“在我心中,點點血汗錢就是兒子的救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