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何找準靶心要害?今年3月起,國企資產總額占半壁江山的山東率先拉開了新一輪國企改革大幕。山東的探索是以市場化作為核心,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打破政企不分、層層審批等體制弊病,以直戳痼疾的氣魄革除效率低下、利益輸送等發展頑疾。在收入下滑、利潤增緩背景下,山東國企正以全新面貌闖關破障改革突圍。

  “摘官帽”

  國企去行政化回歸市場

  山東是國資大省。截至2014年底,全省國有企業(含駐魯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7萬億元,營業收入2.55萬億元,分別占山東全省企業的52%和35%。

  然而,拼資源、拼環境、拼人力的粗放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在經濟增速下行的大環境下,山東國企在治理結構、發展觀念、管理模式等方面滯后的影響日益顯現。

  “為什么民企用20億元、2年時間能辦成的事,有的國企花50億元、用5年時間都不一定辦得成?原因就是政企不分。”山東省國資委主任張新文一針見血地說,原有監管模式下,大多數國企存在脫離市場、官僚氣息嚴重等通病,導致效率低下、發展緩慢。

  國企去行政化成為第一劑“藥方”。山東省列出時間表,將原來歸屬各個部門管理的400多家企業統一交由國資委履行股東職責。同時,啟動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將具備條件的省屬企業改建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目前,已有7家完成或啟動改建。

  改革不是解一時之弊,而是著眼長遠系統性重構。如今山東省國資監管變成了“國資監管機構—國資投資運營公司—實體企業”三層架構,在這一模式下,國有企業的資源配置將變得更加科學,國資委對投資運營公司、投資運營公司對所出資企業,均以股東身份行使相應權利,不再是“上下級”管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