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瑯琊榜》的持續熱播,劇中出現的地名“瑯琊”、“瑯琊山”也跟著受捧,安徽滁州、江蘇南京、山東沿海等地都想傍劇揚名。近日安徽滁州瑯琊山管委會更是走在前面,為提升瑯琊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將瑯琊山風景名勝區內的“會峰閣”改名為“瑯琊閣”。

  那么,作為地名的“瑯琊”、“瑯琊山”到底在哪里呢?

  瑯琊,在歷史文獻中多作“瑯邪”,也寫作“瑯玡”、“瑯琊”。據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即有瑯邪邑。春秋戰國之際,越王勾踐將國都從會稽遷往瑯邪,并筑起瑯邪臺。

  瑯邪縣的設置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之后,以之為郡,并建筑縣城作為瑯邪郡的治所。據學者考證,秦瑯邪故城,在今山東省青島市境內。西漢一代,瑯邪或為郡,或為侯國。瑯邪郡(國)的大致范圍在今山東省日照市大部、青島市南部、臨沂市東北、濰坊市南部一帶。而后的新莽、東漢、曹魏時期,瑯邪一地屢有變遷,但大致地理即在今山東省東南一帶,并無大變化。

  西晉滅亡,衣冠南渡,開始了南北朝時代。在北方,瑯邪即成為北魏屬縣。而南京、滁州兩地的“瑯邪”也誕生于此時。

  晉室南遷以后,為安置北方渡江南下的移民而設置新郡,并沿用其北地舊名,即所謂“僑置郡縣”。東晉南朝境內的瑯邪郡,亦稱“南瑯邪”,《宋書·州郡志》載:“南瑯琊,太守。晉亂,瑯邪國人隨元帝過江千馀戶,立懷德縣。丹陽雖有瑯邪相而無土地。成帝咸康元年,桓溫領郡,鎮江乘之蒲州金城上,求割丹陽之江乘縣境立郡,又分江乘地立臨沂縣。”《太平寰宇記》亦有記載:“西晉亂,元帝自廣陵渡江,……尋以江寧為瑯邪國,蓋襲帝始封之名,在今廢江乘縣界。”

  在東晉南朝境內,僑州郡縣是很普遍的現象。比如在建康一帶(江蘇南京市),僑置有魏郡、高陽郡、廣川郡、瑯邪郡、堂邑郡;在京口一帶(江蘇鎮江市),僑置有兗州、青州、(南)徐州、(南)平昌郡、(南)高密郡、(南)東海郡、蘭陵郡、樂陵郡。

  瑯邪山,一直都是在山東境內。《水經·濰水注》,瑯邪臺在瑯邪山上,“臺在城東南十里,孤立特顯,出于眾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濱巨海”,《明一統志》:“瑯邪山,在諸城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東枕大海。齊景公欲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即此”。至于安徽滁州境內的瑯邪山,其實也與東晉南渡有關。《太平寰宇記》載,“因東晉元帝為瑯邪王,避地此山”,乃名之“瑯邪山”。后因宋代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使滁州瑯邪山聲名遠播,而今山東省內的瑯邪山則不多為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