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北京10月26日訊(記者 馬俊驥)10月25日晚上,北京民族劇院內座無虛席、歌聲雄壯。紅色沂蒙愛國主義情景組歌《沂蒙紅崖》在此上演,為現場1000多名觀眾奉獻了一場視聽享受與精神洗禮于一身的藝術盛宴。

  此次演出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臨沂市委、市政府與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共同主辦,臨沂市委宣傳部、臨沂市文廣新局、莒南縣委、縣政府承辦。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建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原副政委羅東進中將,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廳廳長徐向紅,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臨沂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峰海,臨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林國華,臨沂市委常委、秘書長李沂明,以及關心支持臨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知名人士,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成員以及社會各界1000余名觀眾現場觀看了演出。

  作為山東省內第一次以組歌形式展示紅色文化的大型組歌《沂蒙紅崖》,是臨沂市委貫徹落實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特別是視察山東臨沂時關于大力弘揚沂蒙精神的指示要求,結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邀請國內深具實力的詞曲作家、歌唱家,以中華抗日第一村——山東省莒南縣淵子崖保衛戰為核心題材傾情創編的作品,是當代中國抗戰題材原創音樂的佳作,是弘揚沂蒙精神的優秀作品。

  整部組歌追求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歷史性、時代性的統一,彰顯了高起點、可持續、經典化的品質追求。組歌采用“康塔塔”式的聲樂套曲結構形式,輔以情景還原等手段,共由序曲《沂蒙搖籃曲?淵子娃》和第一樂章《崖上人家》、第二樂章《氣壯山河》、第三樂章《沂蒙紅崖》三個主體樂章以及尾聲《紅色中國夢》五部分,16個曲目構成,囊括了混聲合唱、領唱合唱、小合唱、獨唱及講述串聯等多種形式。此外,組歌中多首曲目除可做套曲呈現外,亦可單曲形式獨立使用。

  整場演出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現場不斷響起觀眾熱烈掌聲與喝彩。

  相關鏈接:淵子崖保衛戰

  1941年12月20日凌晨,到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八路軍的1000多名日本鬼子, 經過淵子崖村北,準備返回新浦據點。淵子崖村附近的小梁家據點的漢奸謊稱淵子崖村駐有八路軍,引領日本鬼子奔襲淵子崖。鬼子兵先是用密集的炮彈轟炸圍墻和村莊。圍墻被攻破后,村民們用大鍘刀、鐵锨、菜刀、鋤頭同敵人展開了慘烈的巷戰、肉搏戰。戰斗從早晨一直持續到天黑。板泉區區長馮干三、區委書記劉新一和八路軍的一個連聞訊趕來增援。敵人見有八路軍增援,便撤出了村子,在村東北的小嶺上,同八路軍展開激戰。這場戰斗共殲滅日本鬼子112名,有147名淵子崖村村民、40多名八路軍戰士、縣區中隊戰士壯烈犧牲,區長馮干三、區委書記劉新一等同志也犧牲在這次戰斗中。淵子崖保衛戰是抗日戰爭史上農民自發組織的規模最大、最悲壯、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浴血保衛戰,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篇。淵子崖被譽為中華 “抗日第一村”、 “抗日楷模村”,事跡寫進了共和國的軍史,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74年間,147名犧牲的淵子崖村村民,是中國唯一一個刻在抗日革命烈士碑上卻不是烈士的英雄群體。2015年8月,淵子崖村抗日英烈被國家民政部公布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