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師附小:數學課以“玩”為主

  了解“左與右”的概念、學習10以內的加減法……21日,記者來到山師附小一年級,隨手翻閱一年級數學教材,不少學生表示,“很多內容確實相對簡單。”

  該校一年級數學教研組組長王文靜說,雖然整體教學內容學生接受起來并沒有太大問題,但是比起授課,目前省城不少小學都更注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當天在山師附小一年級三班,40多名學生被分為十幾個小組,每個小組4名學生,每個小組都會得到各種各樣的圖形玩具,而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要將這些玩具進行隨意組合。“大家來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圖形?”老師話音剛落,絕大多數學生都能準確喊出具體數字,“那么,咱們看誰將這些圖形堆得高。”“其實,目前小學低年級數學的內容主要是基礎知識的教授。”王文靜介紹說,“數的概念、空間圖形的感受以及20以內的加法運算,一般不涉及乘除的概念,甚至減法也很少涉及。而且,每天的數學作業少之又少,有的時候甚至沒有紙質作業,只考查簡單的口算知識。”

  既然如此,低年級數學課能否取消呢?在采訪過程中,絕大多數老師仍然表示,“低年級主要是規范學生書寫,以及培養數的概念,而整個數學課程低年級與高年級一脈相承,如果發生改變,幾乎是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不論是什么內容,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了解,因此,取消數學課并不現實。”

  育文中學小學部:在游戲中考完數學

  近幾年,有不少家長發現,市區內不少小學低年級數學期末考試不再考筆試,而是采用游戲的形式。模擬購物現場、同等價值物品置換等等,孩子們大都在“玩”中進行考試,而且考試成績不再用分數呈現,而是被“優秀、良好”等等級所代替。“這一共是9.5元錢,請用這些錢買到對應物品,但前提是錢必須全部花完。”這是今年6月份育文中學小學部一年級一道期末考試題,每位學生手拿不同價值的票據,來到學校提前準備好的售賣點購買同等價值的物品。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次模擬購物顯然很受大部分學生的歡迎,物品售賣點前,人頭攢動,“五角、一元、五元……”部分學生現場進行著計算。該校一名老師告訴記者,該考試題目主要考察學生對于人民幣的認識,以及十以內加法的使用能力。而育文中學小學部的做法并非個例,包括齊魯學校、輔仁學校等多所學校已經改變了數學期末考試的考試形式。“這樣做學生的負擔減輕了,”一位教育界業內人士介紹說,“而且更注重考查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教育部工作人員:推廣需嚴格數據支撐

  對此,教育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不論怎么改變,學校的數學教學目標只要完成,具體形式教育部門不會進行干預。“不過學校具體采用什么方式,需要進行周密設計,最終結果需要較長時間的比較與研究。因此,從目前來看,小范圍試點可以,但是如果要大范圍推廣,必須有嚴格的數據支撐。”

  “同時,低年級數學對于部分學生來說確實相對簡單,但是要保證所有學生能夠理解數字背后的意義并非易事。”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往往看似簡單的知識,反而越難理解,“學生可能只知皮毛,因此,如果低年級取消數學,要盡量確保相關知識得到切實落實。”(朱紫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