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失獨、獨居……如今,這個群體老人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由此而產生的問題應引起社會足夠的重視。老人是弱勢之中的弱勢,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讓這些老人倍感失落,對生活失去希望。記者昨日從市老齡委了解到,煙臺現有空巢或獨居老人約72萬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49.7%?!翱粘病崩先素酱鹕鐣年P注,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重陽節來臨之際,讓我們把目光聚焦這些群體。

  慈善義工關注獨居老人

  今年68歲的王同喜老人一直獨身,住在芝罘區德潤街3-4號。他的左半邊身體不能動,自母親去世后,沒人收拾整理家務。老人廚房的玻璃已經有20多年沒擦過,連家政擦玻璃的人員也不愿意擦。家里的桌子上落滿了灰塵,衣服,床單也已經很久沒有洗,廚房里散發著令人窒息的味道。

  在殘聯,他與殘疾義工姚俊不期而遇,當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姚俊和許振珊就和他結為了長期幫扶對子,這個對子一結就是8年。每周日義工都抽出時間到老人家中服務,洗衣服、擦玻璃、陪老人下棋,過年過生日都把老人接到家中……讓老人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對那些身體有病的孤寡或空巢老人來說,感覺生活無人照料是面臨的最大困難。事實上,像王同喜這樣“空巢”的情況非常普遍。市區文化苑社區曾組織專門的篩查工作,并最終篩查出10多名“空巢老人”,絕大部分的空巢家庭是一個人獨居,他們中,年齡最大的已經是95歲高齡。雖然和社區2000多戶常住家庭相比,10多戶空巢家庭所占的比例并不算是非常高,但文化苑社區流動人口比較多,租住在此的情形非常普遍。在其他老的居民小區,空巢情況更為普遍,所占的比率因此也相對更高。

  “失獨家庭”面臨養老窘境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孩子一直是家庭生活的希望,如果一場變故,使這樣的理由與希望驟然化為烏有,會是怎樣一種打擊?近日,記者聯系這個獨特的群體采訪,不是被拒絕便是要求化名,被稱為“失獨者”的他們,除了情感的煎熬,還要面臨養老的窘迫,亟待社會更多關愛。

  如果時間能停留在2011年6月7日之前,今年50多歲的老呂(化名)還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那時他19歲的兒子還活著。那一天,兒子因為骨癌惡化而去世。兒子去世后,老呂的妻子從精神到身體全線崩潰,被人送到醫院后,醫生說這是精神受到高度刺激后,壓抑和痛苦相互交織產生的一種半昏迷狀態。哀莫大于晚年喪子,那年,他和妻子都是53歲。從那之后,老呂的妻子天天纏綿于病榻,不愿出門見人,精神極度脆弱,一說起兒子就會哭上一天。老呂也再沒出門工作,靠偶爾打個零工維持著這個家,照顧崩潰的妻子。但令他擔憂的是:假若有一天他真的老了,和妻子雙雙活動不便甚至不能動彈的時候,誰來支撐起他們這個家?

  記者和失獨家庭接觸發現,傷心之余,他們最擔心養老。計劃生育政策實施30多年來,首批獨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晚年,少子時代到來、生活成本提高讓“育兒養老”的傳統觀念受到現實沖擊。

  2010年夏天,個體戶孫女士(化名)年僅20歲的女兒在一場意外中身亡。絕望中的她想再生一個孩子。2012年,已經48歲的她終于懷孕,為了掙錢養孩子,她在懷孕3個月時還蹬三輪車運貨,為了一天能賺20來塊錢。這樣執著地走上重新生子之路的高齡孕婦,還有不少。

  盡管從醫學角度上說,婦科專家并不提倡高齡婦女懷孕,但只有重新獲得孩子,才能修補她們心靈深處的創痛,將生活的信心重新拾起。那么,我市現已申辦二胎生育證的家庭有多少?已經生產二胎的有多少個家庭?帶著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市衛計委相關科室負責人王科長,但截止發稿時,盡管記者多次咨詢,該負責人不知為何始終沒有為我們提供相關數據。

   志愿者探尋關愛失獨老人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失獨老人”是我們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無法避免也不容回避的社會問題,如何讓他們擺脫失子、失女之痛的陰影,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安然愉快地度過后半生,除了把這些特殊家庭的晚年幸福及早地納入議事日程,還應積極組織這些家庭參加社會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來沖淡他們的記憶傷痛。

  晚報義工中心在2012年發動的“孝行天下”大型系列活動中,開始組織了解“失獨老人”為主題的活動。在當年11月11日組織了“相約南山公園、文化中心廣場共賞菊展”活動。在晚報義工“夏日溫情”大型系列活動即“常回家看看”活動之后推出另一個活動項目“關愛失獨老人”,晚報義工管理中心安排10個義工小組分布到社區和各縣市鄉鎮走訪和調查,對失獨老人給予關心關愛結對服務。

  煙臺青年志愿者協會失獨家庭幫扶群自2013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探索失獨家庭幫扶的有效方式,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這些失獨家庭的老人們走出失獨陰影,安享一個幸福的晚年。從成立之初的認親會,到八月十五的茶話會,再到各種送溫暖活動,這些不斷的努力逐漸拉近了志愿者和失獨家庭的距離,這些失去孩子的老人們從緊鎖心門拒絕志愿者,到現在愿意向志愿者傾訴心里的苦痛,已經逐漸走出陰影,慢慢融合到社會之中。

  對于失獨老人的生存現狀,義工進行了初步的調研,發現他們在經濟、養老、社交、身體和精神狀況都存在不小的問題。社會各界都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義工們也希望作為失獨者個人,也應該積極調整心態,以更好的態度面對未來的生活。希望通過政府、社會、義工們的共同努力,讓失獨者也能夠同其他老人一樣安享晚年。

   煙臺老齡化程度居全省第2位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家庭結構小型化、空巢老人養老難日益顯現,人們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在增大,“住不上”和“住不起”的窘況并存。而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社會現實的挑戰。三十多歲、四十剛出頭的“70后”,已經漸漸成為社會各行業的中堅力量。工作壓力大、日常應酬多,是這一群體的真實寫照。對他們來說,照顧老人變成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對于剛剛步入社會開始打拼的“80后”,面對高高在上的房價和競爭激烈的工作,對于并不遙遠的父母養老問題,“囊中羞澀”的他們感到十分困惑。

  失獨、孤寡、獨居……這些老人群體日益龐大。按照聯合國公布的標準,當一個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到7%,或60歲以上人口占人口總數10%以上時,就意味著這個地區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根據市老齡委公布的數據,我市自198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省和全國分別提前了7年和13年,具有進入早、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近年來,我市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又呈現出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愈加明顯的趨勢,失偶、失獨老年人數量也有所增加。

  煙臺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數字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4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2%,比全省高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7個百分點。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也帶來了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等相關問題。我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約27萬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18.6%),空巢或獨居老人約72萬人(約占老年人總數的49.7%),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獨居化加速。這些有著特殊境遇的群體,處在養老中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亟待全社會的關注。(YMG記者 劉曉陽 通訊員 葛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