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只羊,擠羊奶喂孫子
家徒四壁。可以這樣形容王長貴的家,客廳里雜七雜八擺滿了各種物件,但是連一套像樣的桌椅都找不出來,兩間臥室各有一張床,單薄的褥子折起一角,露出粗糙帶刺的木板。
王長貴從一張僅有三四十厘米高、表面起了皮的舊桌子底下,抽出來一個馬扎,招呼記者坐下。
似乎是對這個家有抵觸情緒,連王長貴也說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媳住進來之后幾乎就沒和老兩口說過話。在兒子、兒媳離家后,怎么照看剛出生的孩子成了難題。
無奈之下,老兩口花錢從別人手中買了一只羊,喂孩子喝羊奶。
至今,小健的奶瓶還被王長貴珍藏著。王長貴從一個白色塑料袋里翻出了這個已經變得漆黑的奶瓶,上面還裹著一層襯布,是怕小健燙手,給他用來隔熱的。瓶身凹凸不平,奶嘴也因為長時間氧化變得梆硬。
靠著爺爺奶奶親手擠下的羊奶和這只奶瓶,小健漸漸長大,如今已是一名13歲的少年。
為了掙錢養活孫子,王長貴之前一直拖著年邁的身軀到勞務市場打工找活,可是年紀大了,干不動了,王長貴在上個月干起了園林養護工作,每月工資1500元錢。
這些年,王長貴老兩口省吃儉用,已經多年沒有添一件衣裳,每天吃點饅頭、咸菜度日,幾乎所有工資都花在小健身上,供他吃穿、上學。
“跑斷腿”給孫子落戶
在王長貴老兩口眼中,小健毫無疑問是個乖巧、懂事、愛學習、求上進的乖孩子。
在王長貴臥室斑駁的墻壁上,掛著小健大大小小總共15個獎狀,不僅有學校“三好學生”,還有作文、寫字等多個獎項。
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王長貴老兩口辛苦的結晶,自然也讓他們頗為驕傲。
因為小健出生時,他的父母還沒有登記結婚,小健一直沒有戶口。在他上小學那一年,王長貴老兩口東奔西走,學校、公安、民政跑了幾圈,幾乎跑斷了腿,終于給孫子上了戶口,才使小健最終順利入學。
后來,王長貴老兩口得知,他們的兒子和兒媳婦已經登記結婚,并且生下了第二個孩子。
為了讓小健得到最好的教育,幾乎不識字的王長貴找到了聊城大學的一位老師。這是一位他40多年的老朋友,“原來我在生產隊放牛,這個老師在農校,牛生病了我就找他去看,算是結識了一位朋友。”
這位老師找到了學校里的學生,專門義務給小健進行課外輔導。如今七八年過去,一撥一撥學生畢業離去,一撥一撥學生又接過了這個擔子。
在王長貴的一個小本本上,記滿了這些學生的姓名和聯系電話,“他們不光在學習上,在生活上也給了我們很多幫助。”王長貴指著家里的鍋碗瓢盆,“你看這些東西都是學生們送給我的。”
至今,王長貴還時常收到不少學生送來的快件,里邊都是給小健買的生活用品。
今年6月小健以優異的成績小學畢業,在他面前有兩所初中可以選擇,最終小健挑中了教學環境、教學質量更好的中學。
王長貴說,為了上這個學校,報名時他的女兒掏了5800元,開學之后他自己又交了805元。“花錢是多,但這是孩子自己選擇的。”
開學之后,小健吃住都在學校,王長貴每天給他15元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