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夏洪濤為掩護群眾犧牲
張秀蓮出生在萊蕪市苗山鎮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曾任小學校長,母親是村里的婦救會長,在父母的影響下,張秀蓮從封建禮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我的父母都在七七事變前就入了黨,他們教育我不纏腳、剪發、學文化,這些進步的思想在對那個時候的女性來說是想都不敢想的。”張秀蓮作為學校里惟一的女生,不僅學文化,還帶動其他婦女反封建、破迷信。
1938年,泰萊地區的斗爭環境十分惡劣,日軍到處掃蕩。在抗日最艱苦的時候,張秀蓮的父母響應黨的號召,動員兩個兒子參加了八路軍和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張秀蓮也參加了八路軍后勤生產部門。
“徂徠山起義后,領導干部分頭下山建立組織,我們學校5名年輕老師響應號召,脫下長袍參軍抗日,夏洪濤老師就是其中一員,但不幸的是,他在一次敵人的圍剿過程中遇難。”張秀蓮說,1938年,夏洪濤擔任泰安縣大隊教導員,帶隊駐扎在岱岳區良莊鎮茅茨村,在日軍的突然掃蕩中,夏洪濤為了拖住敵人給老百姓爭取轉移的時間,帶領戰士在茅茨村村口設卡阻擊日軍。
村里的老百姓成功轉移到大山中,保全了性命,但由于敵眾我寡,夏洪濤和兩名戰士犧牲。
戰斗結束后,日軍在村里放火,隨即離開。待敵人走后,村民們將夏洪濤的遺體安葬在村口。“夏洪濤烈士的遺體應該安葬在烈士陵園,后來我也多次去茅茨村協商過此事,但是村民很堅決,認為夏洪濤是為了茅茨村民而犧牲,應將他安葬在村中,讓世世代代的茅茨村民緬懷他、紀念他。”張秀蓮說。
“全國解放后,夏洪濤的哥哥夏俊卿(時任中國交通部航運司司長)專程來找我,希望我幫他找找夏洪濤的孩子。”張秀蓮介紹,夏洪濤和妻子張乃珍相繼投身革命,為防止被漢奸和敵人加害,他們將出生不久的孩子寄養在徂徠山老百姓的家中。隨著戰爭環境惡化,夏洪濤和張乃珍分別隨部隊遷徙作戰,失去了聯絡,也沒來得及向家人囑咐孩子的具體位置。
全國解放后,張乃珍在開封逝世,一家人都在到處打聽孩子的下落,但卻沒有任何線索。
“為了找夏老師的孩子,我召集了所有地區婦聯主任召開婦代會,至今孩子仍下落不明。”張秀蓮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動身邊的所有力量找尋孩子的下落,時至今日,她仍舊把這當成自己未完成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