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市園林部門公布了包括千佛山景區、佛慧山景區、興隆山景區等在內的11大工程項目,不妨看一看你家門口有哪些?據悉,這些項目有望明年年底完工,屆時大明湖興隆片區內75%的雨水將一改順勢流走的命運,而是會被留下來,或滋養樹木或下滲成為地下水,抑或被重新利用。

  據了解,大明湖興隆片區之內的海綿城市園林綠地項目規劃為千佛山景區、佛慧山景區、興隆山景區等11個項目。截至目前,千佛山景區、佛慧山景區、興隆山景區、英雄山景區、金雞嶺、臥虎山、蚰蜒山、泉城公園8個項目方案已通過專家審查,并開始了詳細方案和施工圖設計。小龜山、小姑山及濟南市內各道路、河道、游園等項目規劃方案也已通過專家初審,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并盡快報送專家完成最終審查。

  市園林局城市綠化指導處處長安吉磊稱:“試點片區范圍內,所有適合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山頭、道路、街頭綠地等基本都列入了現在規劃的11個項目中。這些區域都將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建設。”他還稱,海綿城市思想已經深入到很多在建園林工程中。例如,山體公園建設雖然有些在試點片區之外,但也貫徹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記者了解到,千佛山、英雄山、旅游路、濟大路等海綿城市園林項目建設已經啟動。各公園、景區結合在建工程采取增加綠地面積、山體綠化、復式種植、完善雨水集排設施、道路廣場生態鋪裝改造、微地形處理等措施加大雨水的收集和綜合利用效率,不斷提升工程項目的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功能。截至目前,建設下沉式綠地1.5萬平方米,完成透水鋪裝2.3萬平方米,砌筑擋墻、水平階8000立方米,栽植各類苗木30余萬株,完成建設投資約4000萬元。

  根據計劃,明年年底所有工程有望全部完工,屆時,試點區域內75%的雨水將被留下。

  英雄山風景區:6種武器齊上陣

  為建設更多“海綿體”,英雄山景區也是蠻拼的,直接亮出“透水裝”、擋水設施、排水溝等6種“武器”,讓雨水無處可逃,只能留下。

  武器一:透水裝。山體道路修建及鋪裝廣場時,大量采用透水磚、糠糧砂等生態透水材料鋪裝,促進雨水的下滲、蓄積、回用,既能使道路風格多樣,又與山體環境、生態自然相協調。

  武器二:擋水墻。建設多種壘砌擋水設施,如魚鱗坑、水平階、擋墻等。

  武器三:排水溝。對新修上山臺階路兩側原有排水溝進行改造,通過卵石鋪裝形成旱溪,增加攔蓄和下滲的作用,又可在雨季形成跌水景觀。

  武器四:蓄水池。因地制宜設置蓄水池,增加攔蓄能力的同時滿足附近山林養護及防火需求。

  武器五:滲透塘。結合山谷匯水設置滲透塘、滲透帶等攔截滲透設施,根據地形在山凹處形成蓄水池,發揮綠地植被和土壤的截污和凈化功能,滿足局部山林澆灌。

  武器六:增綠植。在景區內的道路及場地周邊,選取相對開闊,光照良好的區域,通過綠化回填土,在側柏林外側栽植落葉喬木、灌木及地被,形成復式種植形式,增加山體對雨水的滯、滲作用。

  千佛山風景名勝區:7個關口拿下雨水

  糠糧砂鋪就的健身廣場、幾步一截的路面導水槽、花葉蘆竹與雨水相映生輝的滲塘……在新建成的千佛山西區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海綿體”.按照海綿城市理念提升后的景區,雨水降落千佛山,想順勢流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兒。這一路它將經歷7大關口,每個關口都有可能讓它停住腳步,徹底留下來。

  第一關:水系蓄水。利用自然高差將雨水引流至此打造出景觀水系--滲塘,增加攔蓄能力的同時,還可滿足附近山林養護及防火需求。

  第二關:植物增滲。在保留原有大量柏樹的前提下,選取相對開闊、光照良好的區域,增植花灌木及地被;在林下種植耐陰的金銀木;草坪采用麥冬搭配小葉扶芳藤,形成復式種植的效果。提高綠地郁密度,減少地表沖刷,增加雨水積蓄能力。

  第三關:地形整理。增加地形的起伏,減小雨水地表徑流的速度,起到阻滯徑流的作用;同時做微地形整理,降低地塊坡度,形成下沉式綠地,充分利用田壟攔截雨水,增加滲透量。

  第四關:生態鋪裝。采用生態透水鋪裝,山體道路及廣場大量采用糠糧砂、透水磚、嵌草鋪裝等生態透水材料鋪裝,充分保證其透水性,加強對雨水的源頭削減和滲透,促進雨水的下滲、蓄積、回用。

  第五關:層層攔蓄。利用自然地貌修建擋土墻,減緩雨水流速,增加對雨水的收集并加以循環利用。坡處采用沿等高線多砌壘水平階、砌壘魚鱗坑等方式進行綠化,增加山體雨水的滯留面和滲透量。

  第六關:合理存蓄。選取合適地點修建地下蓄水池,對山體、道路雨水徑流進行收集利用。同時根據景區游覽需要,在蓄水池上部修建休憩亭及觀光平臺,達到了蓄水、休憩、觀景一舉數得。

  第七關:末端收集。橫向道路采用外高內低的方式,將雨水引至內側綠地中;縱向道路盡量在原有踩踏道路基礎上進行修建,并在適當節點增設導水槽,將道路上的雨水導入水系或綠地中。平緩道路末端采取干鋪形式,中間植入小草,對雨水再次消能、阻滯,促進雨水下滲。

  海綿城市實施計劃或成國標參考

  據悉,市園林局根據《濟南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計劃》(2015~2017)匯編了海綿城市建設園林項目實施計劃,包括試點區概況、園林綠地系統項目建設總體推進計劃、園林綠地系統項目規劃和工程建設計劃、海綿城市綠地建設項目設計導則編制計劃、園林綠地系統項目建設資金計劃五項內容。據悉,海綿城市建設此前并沒有技術標準和相應規范。濟南編成的這一規范將成為國家標準制定的參考。

  依據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市園林局結合集雨型綠地研究成果和工程建設實踐經驗,探索編制了“1+5”《濟南市海綿城市綠地建設技術導則》,即山體及山體公園、公園及開放綠地、道路及河道綠地、附屬綠地、生態隔離帶及濕地五大類綠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雨水系統的構建。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對導則進行了深化和細化,同時將泉城公園、千佛山景區和濟大路、舜耕路作為海綿城市建設案例進行闡述。目前導則編制工作正在完善中。(原文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