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內涵多】除了歷史、文化和回憶,還承載市民期待

  劉樹林小時候,經過芙蓉街69號,小伙伴總愛偷偷按響這家賣殺蟲劑的迦南商行的門鈴,遠遠看著工作人員開門偷偷笑,“那時候芙蓉泉就在這家商行院子里,我們總想進去玩玩”。現在這里已成為開放空間,拓建后的芙蓉泉也張開懷抱迎接四方游客。有資料顯示,芙蓉街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墻子街南口,正是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

  劉樹林介紹,芙蓉街132號的南芙蓉泉、38號的關帝廟都是值得好好保護的歷史文化遺產。

  芙蓉街除了承載歷史、文化和回憶,還承載著泉城市民的期待。“外地朋友來濟南,除了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我就推薦來這里看看”,權威對本報記者表示。

  【現存業態少】曾努力“轉身”,“不干飯店能掙出來嗎?”

  1980年落戶濟南,但是權威自己來芙蓉街的次數并不多,“因為都是小吃”“對我吸引力不足”。2013年,有公開報道顯示,“芙蓉街180個商家中,有110家經營餐飲”。

  權威指著各色陜西、上海、四川小吃,繼續說,“走了半條街了,我看到的濟南特色小吃(商品)只有兩家”。

  2006年修復芙蓉街時,曾計劃打造成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商業街,但由于未進行持續有效的引導,“同時因沿街房屋多為私房,難以控制租賃對象及經營范圍,形成目前沿街店鋪絕大多數經營餐飲小吃的局面”。

  本報也曾對芙蓉街轉型進行持續關注——2011年有關部門對芙蓉巷商家店鋪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并鼓勵經營文化、旅游產品的業戶入駐,“當年從餐飲業轉型為文化、旅游產業的商戶從17家增至31家”。

  而現在,公眾對于芙蓉街的定位依舊是“美食街”。“不干飯店能掙出來嗎?”昨日,一位商鋪的經營者對本報記者表示,“你問問游客就行,他們不就是沖著小吃來的?”從南到北逛完芙蓉街,劉樹林說,自己有些失望,“我覺得芙蓉街現在的狀況比前些年好,但是配不上我的期待,很遺憾”。

  劉樹林的觀點是,除了業態不夠豐富之外,芙蓉街遺失掉了原本的一些特色,新的特色又只停頓在“美食”上,有負文化街區盛名,“既然是濟南的名片,就應該包含文化特色,有更高的格局”。

  權威則認為,芙蓉街要想更高規格的發展,應該著眼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條街距離王府池子和曲水亭街這么近,完全可以拓展貫通,讓市民逛芙蓉街就能與泉水親近”。

  【老街巷咋發展】歷史街區發展期待“大格局”

  劉樹林和權威關注芙蓉街,也關注其他濟南老街巷的發展,“芙蓉街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點,從更廣的面上來看,其它老街巷也面臨如何提高格局,進一步發展的情況”。權威對本報記者表示,濟南老街老宅最多的地方,要數老城區的曲水亭街。那一帶可謂“三步一文物,五步一古跡”,擁有“慶育藥店”、九華樓飯莊、狀元府、題壁堂等一批省市級文保單位,還有多處老宅,“未來這些地方的發展,也應該在更高的標準下規劃和開發,既然要動,就不要留下遺憾,經得起歷史考驗”。“老城街區的發展應該跳出來,尋求形成合力,比如芙蓉街和百花洲,距離這么近,應該互相借力”,劉樹林還認為,他也在關注其他老城區的改造,比如解放閣片區,這里就有一些老建筑得以保留,“重建之后不能喪失之前的文化和風格,否則不如不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