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王亞楠 

  通訊員 王靜雯 報道

  本報濟南6月3日訊 2014年,在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9.4%的背景下,全省流域水環境質量實現連續12年持續改善,COD平均濃度24.2毫克/升,同比下降1.2%;氨氮平均濃度0.83毫克/升,同比下降20.7%。在全省134個例行監測河流斷面中,除6個斷流外,優于三類水標準的達到64個,占50%;此外,四類的26個,五類的25個,劣五類的還有13個、占10.2%。記者從省環保廳今天發布的《2014年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中,獲悉了這樣一組數字。

  據介紹,地表水分為五類,一類水要求最高。三類水標準適合魚類生存,同時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二類水、三類水經自來水廠處理后,喝起來安全沒有問題。

  分流域看:南水北調東線黃河以南段22個國家考核斷面中,除1個斷流外,21個斷面水質均優于三類。淮河流域58個省控斷面中,除1個斷流外,48個優于三類、占84.2%,劣五類的還有2個。海河流域24個省控斷面中,除1個斷流外,三類的1個,劣五類的還有4個,氨氮平均濃度同比上升了21%。小清河流域24個省控斷面中,除3個斷流外,優于三類的2個,劣五類的還有5個。半島流域28個省控斷面中,除1個斷流外,優于三類的13個,劣于五類的2個,COD、氨氮濃度均出現反彈,同比分別上升5.8%、7%。

  2014年,我省制定《山東省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流基礎情況調查實施方案》,有序推進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工作,近岸海域水質進一步向好,以一、二類海水為主。從測點監測情況看,繼2013年消除劣四類海水測點后,2014年首次全部達到三類以上。其中一類海水測點占46.3%,二類海水測點占48.8%,三類海水測點占4.9%,無四類海水測點。

  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繼續加強。全省17城市共監測生活飲用水水源地52處,其中地表水水源地、地下水水源地各26處。26個地表水水源地的測點中,全年無測點年均值超標。26個地下水水源地測點中,監測項目年均值超標的2處水源地均為棗莊市的測點,超標項目為總硬度和硫酸鹽。

  此外,2014年全省在4個湖泊、6座水庫共設置26個省控以上斷面,其中優于三類的25個,占96.2%,劣于五類的1個,占3.8%。與上年同期相比,10個湖庫的富營養化總體呈改善趨勢。

  2014年,全省COD排放總量178.04萬噸,同比下降3.54%。全省氨氮排放總量15.5萬噸,同比下降4.01%。

  環保部門介紹,全省流域水環境質量連續12年持續改善,主要得益于我省“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的日益深化、完善。不斷強化河流水質持續改善的約束機制,倒逼上游污染源加嚴標準,2014年,共對7個地區的政府負責人進行了約談,對24個超標斷面進行了現場督查,對10個縣(市、區)涉水建設項目限批或從嚴審批。督促地方政府加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并將“治用保”治污體系向小流域延伸。印發《全省污水排放口環境信息公開技術規范》,引導涉水企業開展污水排放口規范化改造,主動公開環境信息,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在全國重點流域治污考核中,贏得了淮河流域“七連冠”、海河流域“五連冠”殊榮。

  23萬畝人工濕地幫我們“凈水”

  □記 者 王亞楠 

  通訊員 王靜雯 報道

  本報濟南6月3日訊 今天省環保廳發布的《2014年山東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人工濕地已成我省流域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的重要助力。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人工濕地120多處,總面積達23萬畝;修復自然濕地80多處,總面積達24萬畝。據悉,這一數字在全國位居前列。

  我省近年來將建設人工濕地和生態河道、構建沿河環湖大生態帶,作為流域治污“治用保”體系的重要一環,大力推進。僅南四湖調水沿線已建成人工濕地18.3萬畝,修復自然濕地20.1萬畝。

  繼南四湖被列為全國首批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后,馬踏湖、云蒙湖也相繼入選并獲國家重點支持。目前,馬踏湖退化濕地生態修復試點工作已經展開,至2014年底,已建成人工濕地4700余畝,修復受損濕地2萬畝,豬龍河等入湖支流開始恢復歷史走向,湖區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馬踏湖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