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家長批評,孩子多是負氣自殺

  調查將中小學生的自殺成因分為師生沖突、家庭沖突、學業壓力、相約自殺四個主要類別。79例中小學自殺案例中,因老師行為失當,引發的中小學生自殺有14例。程平源認為,在分數指揮棒下,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產生壓力焦慮癥,這種壓力最終傳導至學生,使他們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家庭沖突類型中,家長對孩子成績的刻意關注會點爆孩子內心的壓力。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觸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這時孩子的心理狀態有可能處于逆反期或厭學狀態,為了反抗家長的批評指責,孩子選擇自殺更多是負氣而死。

  從對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來看,最典型的自殺是長期學習壓力導致的瞬間崩潰。相約自殺則是中國中小學生自殺的另一種類型。虛擬的網絡世界模糊了現實語境中的生死界限,于是對一些中小學生而言,死也就并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難和壓力的最好方法。

  應謹慎給孩子配智能手機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開始使用智能手機。對此,一些教育界人士指出,智能手機因為功能比較多,可能會讓一些學生把大量時間花在玩手機上,影響學業和身體健康。他們建議,家長為中小學生配智能手機要謹慎。

  南昌市五中是寄宿制學校。該校高二語文老師沈國志說:“智能手機正在讓一些學生不能自拔。本來,學生用的手機有通話、短信功能就夠了,但有的家長給孩子配備了智能手機,于是,一些學生哪怕在操場上來回走動都在低頭玩手機,談論的也都是微信、QQ 之類的話題,既影響學業,又占用身體鍛煉的時間。”

  南昌師范附屬實驗小學副校長郭愛香認為,家長不應給學生隨意配備智能手機,因為孩子一旦自我約束力不強,很容易沉迷其中,其危害不比網吧輕。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