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日上午,濟南明湖北路發生的一幕令過往駕駛員目瞪口呆:4名年輕人各抬一個微型汽車大小的立方框,排成一排把馬路南半幅車流 “攔腰截斷”,車輛只能隨著他們緩緩前行,整個過程持續了1分鐘左右。大眾網記者了解到,這是濟南天橋交警與山大學生共同策劃的街頭行為藝術,意在再次喚起濟南市民綠色低碳出行的意識。
大學生行為藝術“截斷”車流 反思道路通行效率
29日上午9點多,在明湖北路中段發生的一幕,令過路的駕駛員驚訝萬分。4名身著白色T恤的年輕人各自抬著一個像微型汽車大小的白色立方框,排成一排橫跨在道路南半幅的三條機動車道中央,正在自西向東行駛的車流被他們“攔腰截斷”。
“這是要干什么?”面對道路上的“不速之客”,被擋住去路的車輛響起了喇叭聲。但在此起彼伏的鳴笛聲中,4名年輕人淡定且整齊劃一地向前挪動,后面的車輛也只好跟隨他們緩緩移動,時速只有5公里左右。在短短1分多鐘的時間里,壓車隊伍長達五六十米,隨后4人很快撤離了道路。經歷了整個過程的車主都在犯迷糊:“這是干啥呢?”
原來,這是一次早策劃好的行為藝術表演。山東大學控制學院學生解佳靜是參與此次行為藝術的表演者之一,她同時也是一名交通安全志愿者。解佳靜告訴大眾網記者,這場行為藝術是由天橋交警和他們一起策劃組織的,為的是表達車輛增加對機動車行駛速度的影響,以及機動車對道路交通空間的占用和浪費。
高峰期小汽車人均占路面積比公交車大十倍
大眾網在現場看到,明湖北路的路邊還設置了新型護欄,它與普通私家車的切面大小相同,通過在其一側擺放自行車能醒目的體現出一個機動車停車位所占空間相當于12輛自行車所需空間。
大眾網記者在活動中還了解到,一輛公交車占用的的道路面積相當于4-5輛小轎車,如果每輛只乘坐1個人,這5個人占用的道路面積相當于高峰期公交車上的50人,差距在10倍左右。日前,濟南市交警支隊交通處副處長王鋒也曾表示,“同樣是200人出行,一輛BRT車就能解決,但如果每人開一輛車,小汽車可能會堵滿一條路。”
對于如何提高市民的出行效率,天橋區交警大隊民警王業體建議市民選擇“一、三、五”低碳綠色出行方式,即一公里之內步行、三公里內騎自行車、五公里內乘公交車,這樣在低碳環保的同時還緩解了交通壓力,節省市民出行的時間。
濟南每年新增機動車首位相接可排滿繞城高速
據統計,目前濟南機動車保有量約160萬余輛,而且還在以每年20萬輛左右的速度激增,其中市民最常用的小型私家車占汽車全部數量的77%左右。按一輛私家車占用5米長的道路資源停車計算,每年新增車輛將占用道路長度達1000千米。而濟南繞城高速以內寬度14米以上道路總長度,也不過這個數字左右。
濟南交警支隊政委曹鳳陽此前曾對媒體表示,激增的機動車數量,將近三年來的制堵成果消耗殆盡,如果不發展慢行交通,不整治擁堵,濟南終將難逃堵城命運。曹鳳陽說,濟南治堵不會剝奪老百姓擁有、購買、使用私家車的權利,但交警部門會在提高小汽車使用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抑制使用頻率上下功夫,壓縮私家車的使用空間。
“目前濟南市有150多萬輛機動車,擁有機動車的人大約占濟南市總人口的20%。剩余的80%人口是依靠公共交通和非機動車出行,我們應該為這部分人的出行考慮。”王鋒此前曾表示,交警部門希望通過打造更便捷的公交路網,吸引更多人選擇公交出行,促使人們從依賴機動車主動轉向公共交通。
但在濟南市的道路交通系統中,步行、公交、自行車等等出行者的需求恰恰正是最沒有被滿足的。因此要想解決交通出行問題,該考慮的是如何讓85%的出行者快起來,而不是讓15%的私家車快起來。這也將是濟南今后治堵的主攻方向。
今年“世界無車日”濟南或將不再沉默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通過鼓勵人們在市區少開一天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騎車或步行,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去年無車日期間,國內不少城市都做出了實際行動,例如深圳就特別推出了“憑行駛證免費乘坐公交地鐵”的活動,活動當天,有車族只要出示行駛證,就能暢通無阻做免費坐公交、地鐵。多座城市通過組織騎行徒步的方式,倡導慢行交通,其中瀘州副市長張文軍還帶頭坐公交車,以鼓勵綠色出行。但濟南并沒有組織相關的大型公益活動,基本選擇了沉默。
“今年的無車日,我們設想將雙向公交車道之間的機動車道變為非機動車道,讓自行車、行人充滿底氣的在機動車道里走。”曹鳳陽說,在路權分配問題上要優先倡導綠色慢性,保證行人、自行車等的慢行空間,其次倡導公交出行,最后才是私家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