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蜀丞相諸葛亮受昭烈帝劉備托孤遺詔,立志北伐,以重興漢室。就在這時,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么勝敗及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后,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于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后,心里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后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后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于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后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后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后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后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后,孔明造了大于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里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后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于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后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后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NextPage]
奉節白帝城----劉備托孤、水八陣
白帝城坐落在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口。位于夔門北側,扼川鄂咽喉作為軍事要防的白帝城,地域很寬,年代久遠。那是公元一世紀(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自稱“白帝”,在此筑城設防。 三國時蜀漢皇帝劉備伐吳兵敗,退守白帝城,病死永安宮。臨終前無限悲壯地將國事(半壁江山)家事(只剩下孤兒在世)一并托付丞相諸葛亮,這就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劉備托孤”。現存的白帝廟系清代建筑,明良殿、武侯祠、托孤堂、觀星亭等,多側面地宣揚著與“托孤”有關的歷史名人。
水八陣在今四川省奉節縣城東約六里的長江北岸,據說諸葛亮曾在壩上壘石而成八陣圖,俗稱“水八陣”。陣圖上,石壘縱橫八行,行壘間相距兩丈,共六十四壘。
諸葛亮與空城計
諸葛亮的空城計見于《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的空城計,最早不是出現于明清以后的《三國演義》,反而出現于來自于正史陳壽所著《三國志》的附注(郭沖三事)。
諸葛亮的智慧
“智圣”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不貪權勢。
他位極人臣,卻不追求個人權勢,不弄權也不為權所努役。
二、不謀私利。
他只靠俸祿為生,不以權勢謀私利。
《誡子書》中,他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他以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處世。他對后主說:“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他死時確實如其所言。
三、嚴于律己。
街亭之役,馬謖違節,造成敗局,但他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
他幾次發布鼓勵將士直言極諫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評自己過失和缺漏。在他執政期間,如果出現失誤,他都決不委過他人,而自省自律。李嚴等人罪責雖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責,檢討自己的失損。
四、知人善任。
他以寬廣的胸懷,純正的心靈,選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
他取士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他不講門第、資歷,破格用人,大膽地授以要職,委以重任。何祗原為蜀郡太守楊洪手下的一個書佐小吏,楊洪亦是犍為郡太守李嚴之功曹小吏,何、楊都先后被諸葛亮擢為太守與李嚴同列。因此事他被譽為“是以西士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也。”
諸葛亮任蜀相時,為了廣攬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賢臺。劉備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蔣琬、李邵、馬勛、宗預、杜微、馬忠、秦宓、董允等,這次用人之舉被時人贊為“德舉”。[NextPage]
在《前出師表》中,他從“親賢臣,遠小人”的原則出發,向后主鄭重推薦了董允、向寵等,其心之公明純正實所罕見。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員中,既有荊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劉璋舊部,也有魏降將,無結黨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懷,團結了絕大多數人。
在當時有這樣一句話:“凡事做過好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不認識,諸葛亮知道也一定會獎賞你;凡事做過壞事的,就算你和諸葛亮是親屬,諸葛亮也會懲罰你”。諸葛亮就是這樣嚴明執法,賞罰分明的。
五、謙恭待人。
若把諸葛亮同當時的名士孔融、禰衡等人相比,顯然后者的聲望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和才智過人的周瑜、魯肅、司馬懿相比也略高一籌。諸葛亮無私無畏,謙虛謹慎,深思熟慮,卓識遠見,善于博采眾長,融化于膽識之中。
六、治蜀有方。
諸葛亮治蜀刑法頗嚴,他與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還擬出,《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科條。
諸葛亮促進了蜀地農業的發展。他很重視都江堰水利工程,創設“堰官”專職管理,采用以農養戰、耕戰結合的政策,解決軍糧問題。諸葛亮對手工業也非常關注,恢復鹽鐵專營,并親到現場視察利用天然氣煮鹽的情況。并于城內設置“錦官”,專門管理。后世稱成都為“錦官城”,即源此。諸葛亮說:“今民困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由于諸葛亮不僅是從征戰的角度推動生產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從穩定人民生活著眼制定政策發展生產的,其結果蜀地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一片繁榮安定景象。
七、勤政為民。
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在《隆中對》中即提出“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種信念貫穿于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事必躬親,受命以后,夙夜憂慮,振興蜀漢,統一中國。
八、高風亮節。
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過分的名位與特權。李嚴為曾慫恿諸葛亮加九錫,加爵稱王。諸葛亮并不為所動,嚴詞拒絕:“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庭,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睿,還故居,與諸子并升,雖十命可受,況于九邪!”
國家興衰高于個人榮辱,不為權欲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堪稱中國歷代忠臣良吏之典范。[NextPage]
綜上所述,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殫精竭慮,輔佐劉備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己。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出了“跨荊、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國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國,執法必嚴,賞罰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賢;他審時度勢,不斷的調整內政外交政策;他重視農業生活,安撫流亡,輕徭薄賦,發展社會經濟;他親率大軍北伐,革新武器裝備,發明了孔明燈和木牛流馬等。他的一生充滿了智慧,為中國歷朝歷代所推崇成為智慧的化身。
其實,諸葛亮并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樣聰明,羅貫中只是把他神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