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臨沂10月31日訊(記者 馬俊驥)最后一匹布做軍裝,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今天,“聚焦‘一圈一帶'——第十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臨沂沂蒙革命紀念館,共同感受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
“朔風吹寒屋,血衣刺心骨。新嫂取新被,洗拆忙翁故。夕陽西山落,溫暖如新初。一碗雞蛋湯,情深透肺腑。”這是展示在沂蒙革命紀念館內一首反映沂蒙軍民魚水深情的打油詩。最后一匹布做軍裝,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在沂蒙革命紀念館,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讓人為之動容。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擁軍模范王步榮、舍子擁軍方蘭亭、寧死不屈的呂寶蘭、永遠的新娘李鳳蘭……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背后是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用生命寫就的軍民魚水贊歌。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有著光榮傳統、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作為臨沂市2013年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沂蒙革命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大師程泰寧先生主持設計,設計方案外方內圓,建筑形式簡潔樸實,體現質樸高尚的沂蒙精神;暗紅色基座穩扎大地,暗示沂蒙精神的革命根基;兩組支座承載建筑上部主體,象征著沂蒙精神對革命勝利果實的重要支撐;中間貫穿上下的紅色筒體,寓意著沂蒙精神中流砥柱的強大作用。
自2013年4月26日開館以來,沂蒙革命紀念館累計接待團體近千余批次,接待群眾近十萬人次。沂蒙革命紀念館作為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團體與群眾學習紅色沂蒙精神、踐行群眾路線的重要載體。新時期,臨沂人民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繼續繼承與發揚優良傳統,在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過程中,堅持沂蒙精神“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深厚內涵,堅強無畏,奮力拼搏,不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