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棗莊10月30日訊(記者 姜洋)今天,“聚焦‘一圈一帶’——第十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來到“天下第一莊”——臺兒莊古城。曾被戰火洗禮、體驗過資源枯竭,如今經歷了轉型之痛,從廢墟里重新崛起的這座千年古城,以江北水鄉的嶄新面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如今,臺兒莊古城已經成為引領棗莊實現城市轉型發展的“龍頭”。
走進臺兒莊古城,華麗的仿古建筑和蜿蜒的運河水吸引著采訪團記者們的目光。“天下第一莊”——臺兒莊古城,是棗莊市打造“江北水鄉 運河古城”城市名片的核心龍頭景區。臺兒莊擁有中國運河最完整的遺產體系,有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駁岸、古碼頭、古船閘,匯集了8大建筑風格、世界5大宗教和72座廟宇,形成了運河沿線獨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文化特征;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遺存最多的城市,至今仍保留有53處彈痕累累的古屋、古墻。自古以來,臺兒莊就是運河沿線商賈云集、經濟繁榮的古城。
轉型前的臺兒莊和棗莊一樣,是一個以資源型為主的城市,煤炭、水泥GDP占財政收入的60%,是依重資源程度很高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比較弱。面對小煤礦的關停、資源的枯竭,經濟結構亟需轉型,臺兒莊從釋放歷史文化資源入手,把“古城重建引領轉型”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主攻方向和突出重點,將培育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作為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開辟了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2008年4月8日,棗莊市委、市政府宣布重建臺兒莊古城,成為棗莊發展文化旅游的起爆點,加快了棗莊轉方式、調結構和城市轉型步伐,探索出“政府培育市場、市場引導消費、消費吸引投資、投資助推轉型”的城市新型旅游發展模式。
臺兒莊古城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包括11個功能分區、8大景區和29個景點,規劃設計總建筑面積60萬平方米,總投資48億元。截至目前,古城重建已完成50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累計投資達40億元。按照“大戰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時尚生活”的定位,遵循“留古、復古、揚古、用古”的理念,依托古運河和大戰遺址兩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將保存下來的大戰遺址、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科學地進行修復,重點建設“百廟、百館、百藝、百業”四個一百工程,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讓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態、規制等歷史基因上復活起來,使之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院院不同、院院有水、院院有主題文化、院院有展館。集“運河文化”和“大戰文化”為一城,融“齊魯豪情”和“江南韻致”為一域,再現當年“商賈迤邐,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盛景象。
而如今臺兒莊古城能夠重現生機,實在來之不易。今天的臺兒莊古城項目,當年是從當年一個房地產項目中被“搶”出來的。當時,地產商對臺兒莊這塊土地的報價非常之高,整個規劃都已完畢。但棗莊市市委、市政府意識到,不能就這樣把這座千年古城“賣了”。于是,棗莊市將臺兒莊重新進行了規劃,并啟動了一系列重建工程,這才讓這座千年古城又重現在世人眼前。
經過緊張建設,臺兒莊古城于2010年“五一”投入試運行。2012年11月,臺兒莊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曾榮獲齊魯文化新地標、中國旅游創新獎等稱號,成為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首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國家版權貿易基地。2012年9月6日至10日,第二屆中國非博會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臺兒莊古城隆重舉行。
以古城為中心,臺兒莊還規劃了18平方公里的古城文化產業園。美國HBC、上海圣博、正大環球投資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前來考察,洽談文化產業項目合作事宜。依托古城文化產業園,與山東大學簽約軟件服務外包項目2個,總投資2000萬元,為全市首家。古城重建不僅促進了臺兒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而且也帶動了文化旅游服務業強勢崛起,臺兒莊古城船形街,現在已經是人氣火爆的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博覽園。沿街兩側的店鋪成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銷街區和手工體驗區,實現了就業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