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城——
抵御驚恐的堅守
“12月12日晚,我又帶了六七個搬運工人去下關運米。一路上只見滿地都是丟棄的子彈、軍服、皮箱和行李等物品,城外已經看不到其他行人了。當時,城內百分之八九十的居民已經逃入難民區。”1984年,韓湘琳接受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高興祖先生采訪調查時回憶。
《拉貝日記》則詳細記錄了那一夜的驚恐與慌亂:“晚8時,全劇的最后一幕開始了——猛烈的炮擊!火光映紅了整個南面的天空。院子內的難民一直擠到了防空洞的邊上。有人在用力地拍打著兩扇院門,婦女和兒童哀求我們放他們進來。一些大膽的男人從德國學校后面翻過院墻,想進入我的院內尋求保護。這種苦苦哀求我實在聽不下去,于是我把兩扇大門全打開,把想進來的人全放了進來。防空洞里已經沒有地方,我便將人們安置在房子之間以及房屋的旮旯里。
大部分人帶來了自己的被褥,在露天席地而臥。一些機靈鬼把他們的床安置在水平懸掛的德國國旗下面,德國國旗是為防日本轟炸而備的,這個地方被看作是‘防彈地帶’!炮彈和炸彈在不停地呼嘯著,越來越密集,越來越接近。南面的整個地平線變成了火的海洋,到處是山崩地裂的聲響。我戴上了鋼盔,給我的中國助手、好心的韓先生也戴上了一頂,因為我們兩人是不進防空洞的,再說那里面也已經沒有地方了。我像只獵犬一樣在院子里跑來跑去,在人群之間穿梭,在這兒訓斥兩句,在那兒安撫一下,最后大家都乖乖地聽我的話了。”
半夜時分,炮火聲有所減弱,48小時沒合眼的拉貝,抱著“謝天謝地,最困難的時刻過去了”的想法,終于躺了下來。可第二天一大清早,他卻失望地被空襲驚醒,炸彈又一次如冰雹般落下。
這天早晨,韓湘琳乘汽車由珠江路去上海路。“兩個白俄招手要我停車,說日本人已經進城。我立即返回小粉橋一號住處……我回到家后,聽到槍聲很近,就在陽臺上偷偷地張望。只見在漢奸的安排下,珠江路口有許多難民在拍手歡迎日軍,并呼‘皇軍萬歲’。但隨后就聽到廣州路上有槍聲,打死一兩個歡迎的難民,群眾就立即逃散。當天,四處都是大火,只聽到群眾的嚎哭聲,使人感到極端恐怖。”韓湘琳生前接受調查采訪時說。
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開始了,身居要職的韓湘琳抵御著內心的恐懼,陪同拉貝緊急應對各種災難,到現場巡查,阻止日軍暴行,救援受難民眾,向日方提交抗議。
肖昭華介紹,韓湘琳帶領糧食委員,在日寇的阻撓和掠奪下繼續搶運采購大米、蠶豆和維生素,使各個難民收容所的配給基本得到保障。為妥善安置西門子難民所內的130多戶人家、600多名難民,韓湘琳與西門子員工采購了大量的毛竹、蘆席和稻草,讓難民在院內搭建窩棚棲息。“他組織青壯年日夜巡邏,嚴防日本兵翻墻入院施暴。盡管如此,由于韓湘琳和拉貝經常開車外出奔忙,日軍士兵天天來強搶暗偷,借走汽車,掏空口袋,韓湘琳為了阻擋日軍,還被狠狠打了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