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南京大屠殺76周年紀念特稿
□ 本報記者 王新蕾 陳巨慧
“一滴水的存在期間,也包涵著海洋當時的各種成分,反映著海洋當時的一切情態,雖然一滴水比之海洋是渺小得可憐,它存在的期間與海洋的歷史相較,只不過剎那,為了理解當時的海洋,且無妨分析觀察這一滴之水!边@是孫積誠自述、孫金銘整理的《海洋一滴》序言中的一句話。
日記和自傳,是研究一個歷史時代的第一手資料,孫積誠留給了后人這個機會。
12月1日,濟南的初冬是響晴的。在正覺寺小區一戶居民樓里,記者見到了孫積誠的侄孫、孫金銘的兒子孫衛東。房子雖不寬敞,卻是條理而溫暖的。
“四爺爺還在世的時候,我父親就經常去北京,前前后后整理了有十多年。父親做過機要秘書,對整理資料和歷史文化都很感興趣,四爺爺的孩子那時工作忙,他也愿意跟我父親說這些。”孫衛東一邊說著,一邊從書架上搬出一摞摞資料。
“這是《海洋一滴》,是我父親根據四爺爺口述錄音寫成的。”孫衛東指著一沓裝訂整齊、密密麻麻滿是字的方格稿紙說。而在另一個裝裱精致的盒子里,是一冊冊日記,皆小楷書寫,且流利密整!八臓敔攲懥似呤甑娜沼,其中《金陵日記》、《宣南日記》和《渝垣日記》等,原件已經捐給了國家,這些都是復印件。父親還為這些日記作了索引!眱杀緦懺凇案刹康怯泝浴鄙系乃饕,清楚地將日記中的人物、地點出現次數以正字標記。
合上這本《海洋一滴》,翻過一冊冊日記,橫跨七十年的文字,讓這“一滴之水”的溯源與歸處,漸漸清晰起來。
家族長孫
十年窗下黃卷青燈
“1896年清光緒廿二年夏歷丙申正月十一日,我誕生在山西省太原府的知府官衙。當時我的祖父實任太原府知府……我的父親是獨子,名壽恒,是正在努力于舉業的秀才。我母親是北京兵馬司指揮耿公的三女!币蚤L孫的姿態,孫積誠降生在一個封建大家族中。
祖父去世后,父親去福州工作,祖輩四支同居的大家族,就從太原回到故鄉濟南!拔覀兗以诖竺骱,門對著一片湖田!辈欢鄷r,義和團席卷山東,孫家又輾轉到河南,父親保舉得官,便定居開封。
“看皇上”,是孫積誠幼年在開封的重要記憶!伴T外大街兩旁,擠滿了人,因為我是男孩子,便在鋪子門口臺階上占了一個位置,拿小板凳坐在那里,左右前后好多層人……只有一頂轎簾打起,里面坐著一個大長臉的人,一晃就過去了。有人低聲說,那就是皇上,我覺得一點也不特別,有什么可看?”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辛丑條約》簽訂后,才從西安返北京,美其名曰“回鑾”,聽任沿路子民瞻仰“天顏”,這也是孫積誠后來才明白的事。
孫積誠自幼被管教嚴格,“不跑不跳,有時呆若木雞!币淮,大伯母拉他膝下談話,“她那長長的旱煙管,不知道什么時候伸到我的頜下,滾熱的煙袋鍋燒著我的皮肉,但是我不懂也不叫,只有痛得流淚!
家族給予孫積誠的,不僅有嚴苛的家教,更有傳統的學養。五歲的孫積誠,已經開始認字了,“用紅紙裁成的,差不多一寸見方的小紙片,按著詩韻全璧上每個字寫來!钡狡邭q上學堂,他已認得五千多字了。
“王老師是一位鄉下的老秀才,人非常質樸,除去教我念書而外,閑下來便給我講歷史故事,講得非常生動,聽起來像聽評書一樣。他還會許多手藝,裱裝出帖,制作印泥……他還喜歡養雞,有一只大公雞,真是美麗極了,我也同樣地愛它!睆钠邭q到九歲,孫積誠讀完了四書和詩經,還學會了對對子和作五七言絕句。
并不是所有的先生都這樣好,也有“一位使我十分反感的先生”。每天早上,這位先生布置完功課就出去了,晚上九點以后才回,進門后便脫衣上床,躺在被窩里,讓孫積誠站在床邊背書!坝袝r我正背誦著,他已經呼呼睡去,縱然我已經背完了,也要等他醒來……如果稍一沉思,他便把一大堆書通通往地下一扔,‘再去念!’大喝一聲,翻身睡去!
孫積誠的書房生活是苦澀的。從早晨七時起到晚間九點,除三餐茶飯而外,沒有間斷,每天總在十三小時左右!爸形缡䲡r以前,上生書,十二時以后,寫字、溫熟書、講史鑒,晚間講讀古文、詩。以這樣多的時間,從事于文史一門,目的只在于應考,一舉成名!钡菍O積誠九歲時,科舉制宣告廢除,這個計劃完全落空了。
后來,父親經奏調到法部供職,全家到了北京!坝幸惶煨『儼l辮上的紅頭繩,帽子上紅頂結都換了藍色的,婦女們也不再擦胭脂,抹口紅,據說是因為光緒皇帝和西太后相繼駕崩,這叫作國服!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年僅38歲;11月15日,慈禧太后歸天,而孫積誠也恰巧見證了。
1911年10月的武昌起義,也被孫積誠印在腦海中。“中秋節后不多幾天,人們忽然奔走相告,十分驚慌,聽說是革命黨打來了,于是紛紛出都避難,我們家也不例外,全眷回籍!
回到濟南后,公立學校已停辦,孫積誠只能進德僑在濟開設的德文學校。不久,父親又調北京審計院,全家再遷北京。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道夭折”的革命,埋下了動亂的根源!霸谖覀兙颖本┑娜舾赡觊g,數不盡發生過多少次政局變亂,而且時間大抵是在每年夏初,以致有‘不祥五月’的傳說……此后直皖、直奉各個軍閥派系,此起彼伏,交相火并,政治中心的北京,幾乎沒有平靜過一年。”
德文學校畢業后,孫積誠做了半年私塾先生,隨后入中國大學,接觸到更廣闊的社會。
考取文官
十年奔波陷身政海
1912年,孫中山先生為培養民主革命人才,仿日本早稻田大學在北京創辦中國大學。1919年,在中國大學讀書時期,孫積誠投身到了五四運動的洪流中。
“我當時在學生會文書部工作,擔任夜校教師,所收學生不限年齡、性別,不收任何費用,來者大多數是勞苦大眾和家庭婦女!蓖ㄟ^平民夜校,五四運動擴大了宣傳范圍,孫積誠他們還自制課本,“課本一律采用白話文,自編自印。幾個月間,即能寫有條理短文者大有人在,勞動群眾對于知識的要求,實令人興奮!
畢業前,孫積誠參加了文官考試!翱荚囀窃谔偷钆e行的。早晨四時,應考者就齊集天安門里,約有三千人,其中有不少五六十歲的老者,還有人背著考籃……論文題目是‘建官惟賢,位士惟能’,公牘是‘水災募捐啟’……中午還有五個包子,一碗湯面,送到每人座位上,足吃一飽!
文官考試發榜后,孫積誠被錄取,到浙江財政廳征稽科見習,后派為於臨繭捐局長。“我這少不更事的書呆子,妄想獨力破除積習,結果地方官署和商會不只不加協助,而且另采辦法,保持他們的私利,稅收反而減少,農家并未得益!
皖直軍閥沖突日烈,孫積誠回濟南看望母親,并未停留多久,他又乘火車北去天津投奔父親!斑@次車名為客車,實際是悶罐和敞車等等雜湊而成,而且在軍用裝載騾馬之后,車中軋草馬糞狼藉。乘客能占得一席之地,坐在自己的行李上,便是幸運之兒,一般只好擁擠著側足而立。一路上走走停停,行車全無定時……走了整整兩天,夜晚到達天津西站!
不久,父親又接到了江蘇省煙酒局長的任命,孫積誠也在金陵關監督公署任稽核科長,于是全家來到南京。軍閥混戰中,父親工作多次調動,孫家也是顛沛流離,不久又回到北京。
這次,孫積誠也沒有在北京長住,而是又回南京,給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做了“書啟師爺”!拔乙宰x過舊書,并隨侍親側,襄助辦理個人文件有年……遂以每月六十元薪金,就此秘書一席,高而無位,與局科長同列一級!绷浇鸩⒉欢,“每逢年節及婚喪公份,往往罄我一月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