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進入最后的收尾階段,目前所有骨骼圍巖已經蘑菇狀暴露,最后的集中石膏打包已經全面展開,而且越是最后階段越要一絲不茍,精益求精……
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2013年9月7日的微信日志,說的是在山東萊陽進行的恐龍科考、發掘。近幾年來,汪筱林已多次率科考隊到萊陽。盡管這期間,他帶領的科考隊還陸續在不少更有科學價值的恐龍等脊椎動物分布區進行野外考察和化石挖掘,但在汪筱林心中,萊陽的地位始終不可替代。
“萊陽是世界上罕見的同時富含恐龍和恐龍蛋化石的地區,也是我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最早發現恐龍、恐龍蛋、翼龍和昆蟲等化石的地方,同時還發現恐龍足跡化石,在我國乃至世界恐龍等古生物研究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汪筱林說,“格外令人憂心的是,近些年來因為沒能得到很好的重視和保護,萊陽的恐龍和恐龍蛋等化石自然風化破碎情況較為嚴重。”
1
白堊系地層出露連續、完整,富含恐龍和恐龍蛋化石
迄今已發現3個著名的白堊紀生物群,在我國乃至全球絕無僅有
位于我國膠東半島腹地的萊陽以“萊陽梨”聞名,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里曾經是恐龍的樂園。
據專家介紹,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膠東半島所在的古大陸位置分布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形成“萊陽盆地”,或稱“膠(州)萊(陽)盆地”或“萊(陽)諸(城)盆地”。多水濕潤、溫暖和炎熱的環境,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那個適宜生命發展的時代,天空中有翼龍,陸地上有恐龍,海洋里有魚龍、海龍等。同時,哺乳動物、鳥類以及開花的被子植物,也在這個充滿了生機的時代開始書寫自己的篇章。
“全世界有許多著名的生物群都賦存在白堊紀的地層中。相比我國其他地區的白堊系而言,萊陽地區的白堊系地層不僅非常發育,而且出露連續、完整,如下白堊統萊陽群、青山群和上白堊統王氏群的典型剖面都集中分布在城郊四周,地質時代大約從距今1.2億年—7000萬年左右,是研究白堊紀地球演化和生命進化最理想的地區之一。”汪筱林說。
事實上,世世代代生活在萊陽的人偶爾會在小溝邊的紅土上撿到被雨水沖刷下來的“石龍骨”,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些“石龍骨”記錄著來自遠古生物的信息。
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在萊陽王氏群的陸相紅層沉積巖中相繼發現和采集了大量的恐龍化石,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不斷地更新著這個問題的答案——以青島龍和譚氏龍為代表的鴨嘴龍科恐龍,組成了我國晚白堊世最重要和最著名的萊陽恐龍動物群。
20世紀50年代,萊陽古生物化石發現和研究迎來了新的高潮。1950年,山東大學地質礦物系師生在萊陽南郊的金崗口和趙瞳一帶的王氏群中發現了恐龍蛋和恐龍化石,這也是我國學者第一次在我國境內發現恐龍蛋化石。第二年,我國古生物學家對這里進行了發掘,發現了著名的棘鼻青島龍化石骨架。
汪筱林說,“迄今為止,在萊陽地區已經發現了3個著名的白堊紀生物群,即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晚白堊世萊陽恐龍動物群和萊陽恐龍蛋化石群,這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其它地方是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