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凱 報道
本報濟南訊 “公立醫院藥品‘零加成’銷售,政府補償機制如何建立將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7月19日,談起我省公立醫院綜合試點醫院常用藥品第一批中標產品的公布(詳見7月19日大眾日報一版),平原縣人民醫院院長劉軍說。
“不管對醫院來說是賠了、還是賺了,對患者都是好事!”有關專家認為,藥品省級掛網集中統一采購的作用有兩個,從外部看是擠掉藥品價格水分,而且降低幅度明顯,對醫院內部則是斬斷了利益鏈,使醫生用藥回歸合理、科學、規范。醫院不再通過賣藥賺錢,多賣藥、賣貴藥的利益驅動機制沒有了,藥占比下來了,這也是政府、醫院、患者各方所希望的。
第一批中標產品46.7%的降幅,預示醫院收入必將減少,這對醫院運轉肯定會帶來比較大的沖擊。劉軍分析認為,這些年來,無論公立醫院實際通過藥品獲得的利潤合理與否,但都是其維持了醫院的基本運轉。如果沒有相應的補償機制跟上,將來醫院的包袱就會越來越重,甚至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同樣,沒有了一定的資金收入為基礎,作為這次改革重要組成部分——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如何保護、調動,很快將會成為問題。
最重要的是政府科學補償機制的確立,如果不到位,或者跟不上,醫院的日子將難以為繼,改革就很難走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院長表示,在補償機制沒有確立的前提下,取消藥品加成,實際上是醫療機構在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就目前全省公立醫院而言,“藥品按進價順加15%銷售”的“合理價差”實際上只是冰山之一角,實際加成、獲益率遠遠不止15%。
據悉,一個試點縣實行改革后,醫院藥品實際收益損失為4900萬元,而按現有補償政策認可的合理加成卻只有3000萬元。醫院政策規定獲利與實際損失之間出現的較大偏差,致使當前試點醫院普遍面臨很大的資金運轉壓力。
藥價水分擠掉了,以藥養醫機制破除了,新的、更加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如何確立,則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現實問題。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我省藥品集中招標采購,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藥品生產企業投標的價格,是基于對政府醫改試點擴大的預期,或者市場占有率、銷售策略,或者本企業產品價格體系等綜合多種因素的結果,與其它省具有不可比性。
這次常用藥品中標價格降低的幅度46.7%與醫院實際加成率相近的巧合,正好說明中標出的價格比較合理。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藥直接進醫院,零加成賣給患者,把原來很多不太確切的因素都給取消了,實際降低了藥品價格,不僅會使群眾受惠,而且為未來制訂科學合理的補償政策提供了依據。
這一改革措施進展,本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