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式計算親情賬 網友直呼“結果太殘酷”
市民:也想常回家看看,只是沒時間沒錢
洛陽一部分市民認為“看望父母”是應該做的,尤其是家住本地的。
洛陽市退休職工周建軍說,17年前自己在外地當兵,無法經常回家探望父母,只能依靠為家寄錢,讓妻子帶著孩子回家看望父母來完成“回家看看”的心愿。
洛陽某銀行工作人員李忠營說,自己也經常在節假日、周末帶著孩子去老人處轉轉的,“畢竟住得不遠,常去看看不是多難的事情,時間擠一擠總是有的”。
一部分在洛陽工作的人員認為,“想回去看父母,工作太忙,時間不好協調”。
“最大的障礙就是工作忙,大家都在忙,沒法說為了自己回家,把工作扔到那里。”洛陽一公務員秦女士說,但是經常會通過電話、視頻跟家里人進行聯系。
同樣,在外地工作的洛陽女孩靳旦則是通過與同事換班,提前進行調休等辦法,“爭取一個月至少回家一次”。
當然也有因為“生活成本提高、經濟能力有限,經常回家花銷太大”而不能回家的。
“我回家一次,來回的路費都要花掉五六百元,而且回家了總想買點什么,又是一筆開銷。”李媛媛說,自己工資不太高,要是經常回家,真的有些“吃不消”。
算筆親情賬,這輩子你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
每天,我們計較油價又漲了幾分錢,計較多走幾步路又能省下幾角錢,甚至計較加了一天班,自己的升值空間是不是會加大一些……
大家都在算賬,但親情賬你算過沒有?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你真的清楚嗎?在網上曾經有一項名為“算算這輩子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的調查。
調查中寫道,如果你和父母分隔兩地每年你能回去幾次,一次幾天?算一算這輩子你還能和父母相處多久?帖子發布之后不少網友都紛紛計算起來并跟帖曬出了 自己的計算結果。記者看到,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最長的有十幾年,最短的只有十幾天。盡管結果各不相同,但網友們都不約而同表示,和父母能夠真正相處的時間真 是太短了。
“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節能回家一次。我媽媽今年55歲了,如果上天眷顧媽媽能活到85歲,那么,我在她身邊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還不到一個月,這個結果真是太殘酷了。”
“讓我們抓緊時間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吧,這次放假一定回家。”有不少網友在帖子上發出建議,甚至有的北漂族準備拼車一起回家,大家感慨確實該“常回家看看”。
大河給你支招
幫你找回失落的親情
咋能給父母更多“精神贍養”?所謂父母,對孩子是沒有欲求的,他們所期待的不過是“孩子們健康、快樂”。所以,為人子女,我們在精神上可以為他們做的或許不過就是一個電話,一個安慰……
支招一:和父母聊天。除了平日里的打電話外,如果有條件的話,給父母買臺電腦,裝個攝像頭,沒事時,視頻聊聊天,這樣即使兩地相隔,也能天天見面了。
支招二:盡量把父母接到身邊。如果你已經在城市站穩了腳跟,買了房,有了家,如果房子夠大,盡量把父母接到身邊。
支招三:“租地”送父母。現在,不少城市郊區都有可以租種的農莊,提供“認購自留地”。有很多父母雖然到了城市,卻依然懷念農耕生活,何不租塊地給父母,節假日和父母、孩子一起去體驗別樣的農家生活。
支招四:帶爹媽做足療、唱歌、體驗年輕人的生活等。“80后”不光自己會玩,還應該有孝心帶著爹媽一起玩,在拜年上玩出花樣。過年回家,別忙著見同學,會舊友,也帶著父母去做足療,看電影,去KTV唱歌,讓老人也在快樂中享受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