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員有一個專屬英文名字“Taikonaut”,這個自神七飛天后更多見諸外媒的新單詞,由漢語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員)合成,更具中國味道。

俗話說“武能駕機炸碉堡,文能上天修衛星”,這些國產“超人”都是如何煉成的呢?從飛行員到準航天員,再到真正飛往太空,他們不僅要掌握8大類58個專業的內容,還要在每天的生活中遵守N多“不準”,背后的個中艱辛,非常人所知。
□魔鬼訓練
完美身體仍需嚴苛訓練
1995年中國第一批航天員招募時,幾乎所有飛行員都報了名,但只有60人可進入候選人行列。3年后,12人入選,加上兩位教練,共14人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曾擔任航天員訓練系統負責人的吳川生說過,航天員都是天生的,他們天生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航天生理功能。但飛天,僅僅靠天生的“完美無缺”的身體,是遠遠不夠的。
從基礎理論訓練、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再到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準航天員們要掌握8大類58個專業的內容,這被稱為上天的58個“天梯”。
“不僅僅要學習海量的知識,還要進行一些極具挑戰性的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而且還要接受幾乎苛刻的零失誤、零差錯考核”,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在飛天前接受采訪時說。
載人飛船從升空到著陸,每一環節都極具危險。自載人航天活動開展至今,至少有22名航天員為航天事業獻身,因此航天員必須臨危不亂、泰然處之,有智慧,也具果敢。
此外,太空靜寂無聲,神秘難測,航天員待在密閉狹小的座艙中長期與世隔絕,忍受失重造成的不適感,容易導致抑郁、人際關系緊張等,還需經歷種種心理考核。
環境訓練受8倍體重壓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費俊龍此前曾到學校與學生交流。有學生問:一般人的身體只能承受一兩個g(重力加速度)的荷載,超過這個數就會頭暈眼花,而航天員怎么能承受超荷載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法寶?
“我們沒有什么法寶,只能通過刻苦訓練提升荷載力”,費俊龍說。
費俊龍介紹,在太空環境適應課程中,航天員訓練最多的是離心機,通過離心機的飛速旋轉,讓航天員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與一般人不同,航天員承受的荷載能夠達到8個g,甚至10個g。
“8個g相當于8倍的體重壓在你身上”,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說,每次做訓練面部肌肉都會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唰唰往外流,呼吸困難。
這被大多數航天員公認為最痛苦的一環。坐在座艙里的航天員不僅要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斷信號,回答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