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1月14日訊(記者 張榕博) 山東有過哪些名門望族影響過齊魯文化,這些大家族又因何而興衰?14日,記者從山東師范大學獲悉,我國首個家族研究書系《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經過4年編纂,于近期問世。書系記錄了孔家、牟家等28個大家族的發展史,并揭示家族文化以"文"影響社會的共同特點。
1月14日,國內近百名《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的作者和專家第一次齊集山東,參加該書系的研討會。該書系主編、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院長王志民告訴記者,《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是一套大型叢書,來自山師、中華書局、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的上百位專家通過選取山東歷代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學、藝術、教育、思想、科舉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28家,進行研究并編纂成書。"我們開始選擇了36個家族,經過篩選,最終確定了28個影響山東文化發展的大家族,記錄這些家族的興衰、婚姻交流和代表人物。"王志民說,系統研究一個省內的文化世家,這在全國還是第一次。
記者了解到,28個大家族既有孔家、孟家等從春秋時期延續下來的大家族,也有兩晉泰山羊氏家族,戰亂期間遷移的瑯琊諸葛氏家族和南朝東海徐氏家族。28個大家族中,近半數家族為明清時期家族。王志民介紹說,這些家族或因當時強大的家族勢力影響地域文化,也有宋代巨野晁氏家族、清代棲霞的牟氏家族,通過科舉及第,成為當地有影響的大家族,進而影響當地文化。以從湖北北遷的牟氏家族為例,是清代、民國棲霞四大家族之首,其在棲霞第八代有六人取得了功名,家族獲得了振興,此后學、讀之風益甚。明清棲霞的28名進士中,牟氏家族占了10名。
牟氏家族:凝聚力與變通
在山東棲霞,有一座與山西晉商大院和安徽徽商民居齊名的民居莊園,這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牟氏莊園,也是《山東文化世家研究書系》中28個大家族中牟氏一支的聚居地。
牟氏家族的研究者、魯東大學教授俞祖華說,這個莊園其實是一個家族歷經三個朝代更迭,遇到挫折而艱苦謀變的見證。俞祖華說,從湖北北遷到山東的牟氏家族從明朝開始,一直到民國,一共經歷了18代之久,康熙初年牟氏就成為棲霞四大家族之一。
"這個家族早年的家訓就是耕作傳家,研究學術也是興旺家族的一個重要方式,他家從第一代到第七代都是通過科舉做官,一直是當地的當權者。但是清朝初年,牟家的8個孩子全部被清政府抓捕入獄,整個牟家遭遇了發展的重大挫折。"俞祖華說,這個時候,作為牟氏家族的一支認識到,興旺家族不一定非要科舉做官,于是開始轉型為經商,這才有了牟家的中興,以及這個牟氏莊園,這體現了一個家族面臨困境,堅持而不潰散的家族凝聚力,同時這個家族的變通也向社會展示了其生存和發展的活力。
"女系家族":李清照父女
在28個大家族中,李格非、李清照父女為中心的李氏家族最為特殊。山東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教授程奇立告訴記者,28個家族大都是以男性沿襲為主,只有李清照父女是唯一一個以女系發展為研究中心的。
發起于山東章丘的李氏家族,歷代都在文學領域有所建樹,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便是個有文才的丞相,而李清照則是我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女詞人,其丈夫趙明誠則是金石學家,也愛詩詞。
"之所以選擇李氏作為家族研究,正是因為上述三人在文學詩詞上的杰出地位,也是在整個山東家族研究中的一次破例。因為從家族的延續上看,李氏家族和其他世家不同,只有這三個人文學造詣和名氣大。"程奇立說。
王氏家族:為官與治學
在28個文化世家中,在孔孟等大家之后,便是魏晉南北朝的王氏家族,其中在山東比較知名的有屬王羲之一支的瑯琊王氏,以及之前的高平王氏。專門研究高平王氏的揚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田漢云說,在家族勢力占社會主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平王氏憑借其在政界和學界的杰出表現,成功地將家族的地方勢力演化為國家勢力。
在東漢末年,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王龔是漢末名士,其子王暢是漢末"八俊"之一,其孫子王桀則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王氏一族隨曹操遷往北方。田漢云說,之所以王氏一族在漢末長盛不衰,便是因為其在官場的口碑,品德高尚、為人正直,這成為世代官員家族生存和發展的楷模,同時也是本地豪族發展為國內政治人物的一個范例。
在西晉年間,王氏一族逐漸轉型學術,其中研究周易以及老子的王弼成為那個時代王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他將老子、周易從神學研究中解放出來,對后世影響巨大。田漢云說,在戰亂和朝代更迭的時代,王氏家族的官場延續,以及整個家族對治學、研究的重視,都值得當代人研究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