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七一大游行”這類抗議,適應它們,不把它們太當回事
香港昨天再次上演“七一大游行”,人數據稱超過往年,但各方統計差距很大。反對派很高興,認為今年的游行和之前的“公投”疊加了對中央的壓力,是他們的“勝利”。兩個香港學生組織昨晚提前上演“占領中環”,宣稱要等到今早香港特首梁振英上班,要求與他對話。他們的這一計劃挑戰了香港法律,構成對香港政府處置能力的考驗。
七一游行已成香港新的“抗議性政治傳統”,它的核心組織者是香港反對派,但實際參加者和他們的訴求都越來越多元化。內地跑出的“民運分子”、同性戀的支持者等,都會借七一游行彰顯存在。還有很多人就是表達“不滿”,或者只是想湊熱鬧,把游行當成派對和狂歡,疏解壓力,共同制造了浩浩蕩蕩的印象。
反對派非常在意七一游行的人數,他們公布的數字每一次都比警方的實際統計多。內地看香港七一游行,一定要抱著釋然的態度。游行人數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社會情緒的面貌,但二者之間不是等號關系。香港的民意是復雜的,理性的基本面始終存在,反對派想通過街頭行動影響政策制定,這決不應受到鼓勵。
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反對派會加強各種抗議乃至“抗命”活動,爭取中央圍繞香港政改做出突破《基本法》的讓步。香港普通市民很難完全搞懂《基本法》,反對派用“香港民主受到威脅”嚇唬大家,能夠迎合不少普通人的擔心,從而把他們拉進抗議活動,營造對抗中央的聲勢。
香港社會如今的心態非常復雜,民主問題除了受到一般的看重之外,還成了一些人面對內地發達地區同香港差距縮小時的特殊心理支點。香港的生活水平長期高出內地一大截,很多人習慣了面對內地人的驕傲。如今很多優越感受到沖擊,西式“民主”就成了那部分港人自我識別“最不同于內地”的東西。
在今天的價值觀體系下,這類不同可能會讓他們感到“驕傲”。他們會覺得,你們內地搞不了“七一大游行”,但我們能搞。你們重視政治上保持一致,我們卻可以同中央“對抗”。這些對抗性活動讓一些人感覺“高內地人一頭”,他們未必很重視結果,但卻愿意參與進來,從而受到激進反對派的利用。
內地和香港不同的政治制度看來注定會有一些交匯及摩擦點,如何駕馭兩邊的差別成為對國家的挑戰。把香港亂哄哄的七一游行研究清楚,區分開激進反對派要求什么,普通市民又在想些什么,不被香港各種示威的陣勢綁架,這樣的穩健十分重要。
堅持《基本法》的原則與呼應普通市民的大量訴求并不矛盾,照顧香港普通市民的情緒不應以增加內地與香港民眾的隔閡甚至對立為代價。國家對香港社會的滿意度不必期待過高,對那里發生游行示威等要有足夠的承受力。如果是這樣,香港“七一大游行”就算不上什么事,即使發生了局部警民沖突,也沒什么了不起。
只要參加游行示威的人確認通過這種方式根本不能讓國家后退,這種抗議所凝聚的政治熱情終將出現回落,游行示威就會變成香港日常的東西,作為一種政治文化維持不溫不火的存在。因此對“七一大游行”這類抗議,適應它們,不把它們太當回事,以及鼓勵依法處置其中的違法行為,這應成為國家制定策略的基本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