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評論員 婁士強
明亮的鐵柵欄上了鎖,圈住一間沒有任何標識的粉色小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你很難想象,它就是濟南嬰兒安全島。與6月1日正式啟用之初的“喧鬧”相比,一個月之后的這里,仍在堅守卻“低調”了很多。(本報今日A05版)
由自由進出到設立勸解員、實行實名登記;由二十四小時開放改為夜間關閉……濟南嬰兒安全島的試點之路走得并不輕松。更值得深思的是,這一個月的試點究竟得到了怎樣的經驗教訓,又該如何通過制度的完善和配套措施的推行,讓嬰兒安全島繼續且更好地發揮作用。
與國內很多試點城市的情形相似,面對洶涌的“棄嬰潮”,濟南的嬰兒安全島一直在“退守”,不僅是政策上的收緊,早先設置的標示也已不見蹤影。明明仍處于開放運轉中,卻很容易造成一種已經關閉的假象。雖然沒能拿到具體的數據,但從記者的觀察來看,被送到這里的棄嬰相比啟用初期確實減少了。就保障棄嬰基本生存權的初衷而言,在上述舉措之下,很難說嬰兒安全島還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現在更該考慮到是,通過怎樣的政策調整,給棄嬰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護。包括對父母惡意棄嬰的行為,是否有了較為精確的認定標準和依法追責的行動;在“爆棚”的壓力之下,福利機構短缺的人力、物力、財力,又是否找到了新的來源?如果這些現實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得不到解決,嬰兒安全島的試點工作,就不能輕言成功。
作為民政部統一部署的試點,濟南嬰兒安全島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發現問題并妥善解決,為保護棄嬰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積累經驗教訓。在試點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很正常,關鍵要看采取怎樣的態度。在此前南京、廣州等城市開設嬰兒安全島的過程中,正是由于“善后”環節的缺失,或一味收緊,或一關了之,加大了后試點城市重蹈覆轍的可能性。
面對棄嬰涌入的壓力,“低調”的舉措或許能在短時間內緩解一下福利機構的壓力,但這并非長遠之計。據了解,民政部將著力推動建立重度殘疾兒童基本生活補貼和醫療康復補貼制度,不少地方也在加強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建設,加快政策性文件的出臺步伐。每一個試點中的嬰兒安全島,都應以更積極的態度,為整體性的工作“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