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部有關通知嚴令禁止“點招”,要求不得出臺涉及“點招”錄取及收費辦法等等。然而,這個從未被認可的招生形式,卻從未絕跡。眼下各地高招如火如荼,嚴令之下“點招”不但沒有禁行,反而潛行得更加隱蔽,且收費更高。
一個“點招”一百萬
“江蘇點招網”“求校教育”……網上熱鬧的“點招”網站,讓今年江蘇省的招生新規有些尷尬,因為根據《江蘇省201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意見》,江蘇取消了選擇性招生。
記者通過網頁上的聯系方式與一位陳老師聯系獲知,“點招”學校須是考生志愿填報的學校,收費因校而異。就記者提出的南京某高校,他開出了100萬元的價格。
知情人士透露,這些“中介”中有一部分是純騙錢的,但有一部分是確實能起作用的,他們一般都與高校或多或少有些關系,或是在學校工作過,或是認識學校有關負責人等。
“點招”中介開出的價格在記者隨后的采訪中得到了證實。南京某本科院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點招”指標大大下降,只有去年的五分之一,價格也上漲了5倍,去年一個“點招”指標二三十萬,今年起碼要100萬元。
記者調查還發現,在一些地方,“點招”名義上已關上大門,卻打開了另一扇窗。
“‘點招’的說法已經過時,現在藝術類招生和自主招生是比較通行的做法。”山東一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
藝術類招生的“空子”較大,一是“校考”時有關系的家長會跟考官聯系,保證孩子的分數不會太低;二是藝術類招生是招生學校單獨劃線,“基本是學校想要誰就是誰了,不過費用不低,光打通關系就得10萬元以上。”這位家長說。
某高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校每年“點招”收費都在1000萬以上,已經成為教師福利和學校發展經費的重要來源。
“點招”涉多方利益
“點招”涉及多方利益,已經形成學校、家長、中介等一條利益鏈條。
“‘點招’指標是個燙手山芋,僧多粥少,學校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南京某高校副校長說,“干擾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權,二是錢。”
“點招”名額少了,不僅價格“水漲船高”,更是成為少數領導的特權。一所211高校的招生老師說,以前院系招生老師就能申請到“點招”指標,如今全部在校領導手里,“最后起決定作用的是領導。”
除領導外,“點招”指標還可以分配給“校董”或者“關系戶”。近年來,為了籌措辦學資金,全國有100多所高校成立了董事會。在一些高校,捐贈數十或數百萬元給高校便可成為校董,也就可以獲得相應的“點招”指標。
此外,“點招”的另一獲益者是高校教職工子女。普通高校教職工子女報考父母所在學校,且上了該校所在錄取批次的最低控制線,可照顧錄取。這樣的“內部優惠”在全國高校中普遍存在。
江蘇一所理工類高校的在職教師告訴記者,只要是學校正式職工,其第一代直系親屬高考考本校都可以享受“點招”政策,待遇和普通招生學生一樣。按照相應分數,本校子弟考生還可以選擇相關專業。
公平之網應織得更密些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高校可以在預留1%計劃的同時,為自主招生、保送生、特長生以及部分高校的藝術類招生預留一定比例的招生計劃,這些計劃在錄取時可以根據生源情況調劑使用。但在政策的具體執行中,這些往往成為權力和金錢交易的對象,成為一小部分特權群體共享的“蛋糕”。 江蘇省教科院張揚生研究員認為,“點招”如同毒瘤,需要猛藥醫治,而首要的醫方就是信息公開,比如對預留計劃招入的學生情況應全部予以公示,并且闡述招生的依據和理由。這不僅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法規中加以明確,更需要各地進一步加強高招的透明度和網絡化,把高招的公平之網織得更緊一些,更密一些,讓這一交易沒有操作的空間和時間。
(據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