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剪子巷》特約評論員 朱文興
不經橫道線過馬路、闖紅燈過馬路等這些“中國式的過馬路”惡習固然應當受到輿論譴責和相應的處罰,汽車過橫道線時不減速緩行主動避讓行人等“中國式開汽車”的惡習,更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應有的處罰。
馬鞍山路西段實施單行一個多月以來,交通堵塞狀況雖略有緩解,卻帶來了不少新的問題,亟待加以解決。
最突出的是行人過馬路難了,危險度增加了。單行后非高峰期和節假日機動車行駛的速度明顯加快,行人要想穿過馬路,很難找到車輛間隙稍長一點兒的機會。馬鞍山路西段從52號院到經十一路與緯一路交叉口,近千米長的馬路上,只有在百旺商城與新世界商城之間有唯一的一條橫道線。筆者每次出門過這段馬路,總要堅持向西多繞200多米走橫道線,但照樣膽戰心驚。因為多數司機對橫道線都視而不見,絲毫不減速。加上電瓶車等非機動車并不實行單行,行人橫穿馬路的難度和危險度明顯加大。在附近居住的一位年逾古稀、腿腳非常靈便的老同事告誡我:“單行后過馬路一定要更加小心,我已經被車撞過一次了。”健康老人過這段馬路尚且如此艱難危險,反應遲鈍、步履蹣跚的老人就更不容易了。
第二是停車位外亂停車。馬鞍山路西段單行后,路的南北兩側各辟出一條車道,設置了數百個停車位,每個停車位都劃了標志線、標了號碼。但經常可以看到的是,在停車位外側的行車道上也停著轎車,公交車站前、居民宿舍院大門前也常常有汽車停放,停車位里的車不停地出出進進,阻礙中間兩個車道車輛的行駛,成為節假日期間導致這段路仍然堵塞的主要原因。
第三個問題是,原本沿馬鞍山路向西行駛的機動車轉到了經十一路,經十一路小學大門口的車流比單行以前密集得多,給小學生上學、放學增添了新的不安全因素。
上述新問題與實行單行前的交通堵塞相比,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影響更大,必須引起有關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并迅即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筆者有以下建議:
把橫道線的標志劃得更鮮明一些,劃線涂料最好用耐磨且發光的材料,使之夜間也容易看到;橫道線靠馬路牙子的兩側上方設置警示黃燈,使之全天候閃爍,起到提醒司機放慢速度的警示作用;增設監控攝像頭,管段交警定期取出錄像資料觀看、分析與統計,對在橫道線上屢次不減速緩行避讓行人的司機,先進行警告性教育,再犯時實行扣分等處罰。
不經橫道線過馬路、闖紅燈過馬路等這些“中國式的過馬路”惡習固然應當受到輿論譴責和相應的處罰,汽車過橫道線時不減速緩行主動避讓行人等“中國式開汽車”的惡習,更應該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應有的處罰。雖然轎車開始廣泛地進入家庭,但保障行人的路權仍是交通治理必須遵循的首要原則。況且,馬鞍山路和經十一路是繁華的商業街、小吃街,購物、吃飯的行人特別多,交通治理照例應該首先充分考慮行人逛街的方便,而不是只考慮機動車行駛的快捷和停車的方便,更不應該以犧牲公交優先和行人路權作為代價,因為這是有違“以人為本”理念、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
此外,管理人員要負起責任來,堅決不允許在停車位標志線外隨意停車。如停車位不夠,還應考慮恢復新世界商場和百旺商城的地下停車場,并適當提高這一地段機動車停車收費標準,用市場化手段調節和解決這一黃金地段機動車與行人爭路權、地盤和空間的突出矛盾,使行人和機動車各得其所,確保這一路段的交通暢通、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