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懸而未決的“朱令鉈中毒案”因復旦投毒案在互聯網上被激活。朱令曾是清華大學頗具才氣的女生,后來發生嚴重鉈中毒,終生殘疾。其清華大學室友孫維當時被納入調查范圍,并被朱家和周圍一些人認定有重大犯罪嫌疑。此案最后沒有被偵破,孫維改了名,移居美國。
互聯網上近日形成要求重審此案、公開相關信息的呼聲。一名美籍華人向白宮網站提交要求調查孫維并將其驅逐的請愿信。到北京時間昨天下午,已有超過10萬人在請愿信上簽名,達到美國政府對請愿做回應的簽名人數門檻。這一新動向推升了事情的社會關注度。
輿論激動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朱令的悲慘遭遇令人唏噓,二是網上盛傳嫌疑人孫維的家庭“有背景”,當時孫家是通過“動用關系”平息此案的。
這件事的法律本質是輿論突然質疑一個19年前未能偵破的案件,官方面臨是否回應以及如何回應的猶豫。
輿論對孫維做了“有罪推定”,并對官方做了“包庇嫌疑人”的推定。當然從理論上還存在另一種可能,即19年前這個案子的確偵破不了。這不應被看成奇談。美國萬眾矚目的辛普森案就一直破不了。而且如果19年前的偵破是盡了力的,今天就更難破了。
至少從概率上說,一件投毒致殘案如果證據明顯,并且有家屬執著要求聲張正義,作案人能在中國逍遙法外的可能性很小。孫維“家庭背景”的硬條件在北京算不上很顯赫,她的親屬即使有心阻止在中國頂尖大學里投毒致殘案的調查,也絕不會像網上一些人想的那樣容易。
在當下,如果復查此案很容易,有人頂著強大輿論刻意阻止真相大白,其風險高得驚人。會有怎樣的“關聯利益”導致這樣的冒險呢?冷靜思考時會很難理解。
寫這些話,我們是想強調“朱令鉈中毒案”的不同可能性,提醒公眾不應被互聯網輿論的一系列“有罪推定”主導。司法公正首先要避免冤案,輿論激動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這一點。
值得指出的是,互聯網上形成激動情緒,大的原因還是官方公信力不足,當年的結論不被朱家接受,對如何應對互聯網上真真假假但連成串的質疑,官方感到棘手,F在的很多時候,官方沉默往往是對回應能夠平息輿論的情緒缺少信心。
以中國互聯網上各種質疑出現的活躍度和頻率,官方一有問題就回應顯然做不到。什么樣的問題回應,什么樣的不回應,目前尚無規則。輿論的聲音大了就回應,不太大就先等等,這是當前很多政府部門的實際做法。
我們以為,朱令中毒案到了官方該出面回應,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滿足家屬和輿論“公開信息”要求的時候。盡管這看上去有些被動,但這樣的回應多了,就會逐漸積累出輿論的理解和變化。朱令案的癥結還是官方與相關人的溝通不成功,朱令親屬的痛苦可想而知,對這家人的關懷,官方從物質上和信息上都應盡量做好。
總有一些人會尋找機會證明中國司法是“多么不公正”,這使得處理好公眾關注的案件多了層額外的意義。中國的司法公正不斷在現實中得到強化,但它被輿論認同還需更細致的努力促成。
至于白宮網站上請愿信的超10萬人簽名,這是這個時期的特殊錯亂。白宮做不了中國的“洋信訪辦”,它會很快被“壓垮”。中國互聯網時代的尷尬用不著遮掩,我們確有自己的問題,我們盡最大努力解決它們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