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北省來鳳縣紀委公開了一組暗訪視頻,一些工作人員上班打游戲、下班上飯店的行為被曝光。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表示,“暗訪”起到了一定的督促效果,但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一些單位習慣于把接待上級暗訪作為一種工作需要,作為政治表現機會,而不是問題發現機制(4月14日《中國青年報》)。
近來,已有多地紀檢部門通過暗訪方式監督管理公職人員。應該說,暗訪確實起到了警醒干部職工,提高辦事效率的震懾作用。不過,現實中暗訪成“表現機會”的現象,也在提醒我們這種監督方式并不完美。
與法律上的“無罪推定”相反,暗訪遵循的是“有罪假設”。每一個被暗訪的單位和個人都是被懷疑對象,沒有人能夠自證清白,必須用暗訪偷拍來檢驗。于是,為了更好地展示形象,擺脫慵懶散漫的嫌疑,一些部門不得不把日常工作重點放在應對上級明察暗訪上。或是在門口設置“崗哨”,發現疑似暗訪者則透風報信;或是千方百計打入暗訪組內部,提前獲知暗訪時間做好準備工作。
同時,由于暗訪主要針對工作作風,很少涉及工作本身,這一指揮棒很可能喧賓奪主,對相關部門造成錯誤的導向。該走訪基層的不去了,省的落得個擅離崗位的嫌疑;該討論工作的不說了,萬一被暗訪組撞上以為是在聊天;該通過QQ傳文件的也先放放,以免說不清……全體干部職工都在辦公室正襟危坐,一門心思卻完全不在手頭的工作上,而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看暗訪組什么時候到。看似工作作風面目一新,實際工作效率卻下降了。
其實,暗訪沒有成為發現問題的平臺,而是異化為政治表現的舞臺,這一現象背后的癥結值得反思。首先,考核機制缺失。正如專家所言,基層公務員管理目前存在一定的制度漏洞,尤其是對只出工不出力的行為,缺乏懲處和考核機制,以至于不少基層政府都存在工作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現象。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補上制度短板,厘清公職人員崗位職責,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和退出機制。只有每個單位和人員的作風優劣、效率高下得以充分展現,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暗訪才不會成為其刻意追求的表現機會。
其次,監督路徑狹窄。對此,必須摒棄紀檢部門單兵作戰的方式,充分發揮媒體和公眾的作用,建立健全公開舉機制報,讓一些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真實現象置于監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