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31日訊 30日,我國自主研制建造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濟南艦(舷號105),歷時4個月塢修完畢后返回海軍博物館,即將對觀眾開放。濟南艦于1968年12月24日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入列,舷號223(1974年改舷號105)。1986年經中央軍委批準,命名為濟南艦。2007年退役,2008年駐泊海軍博物館,2011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塢修歸航的濟南艦
該艦長132米、寬12.8米,標準排水量2800噸,吃水4.6米,最大航速34節。配備艦艦導彈、130毫米雙聯裝艦炮、37毫米雙聯裝艦炮、25毫米雙聯裝艦炮、反潛火箭深彈發射裝置等。服役期間,1973年至1982年,濟南艦擔負試驗任務十年間,安全航行5萬多海里,實際使用武器200余次,圓滿完成1000多項試驗任務,獲得三百多萬個數據,為我國新型導彈驅逐艦改進、定型、生產、發展和形成戰斗力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國防現代化裝備試驗的開路先鋒”。1983年1月,中央軍委給其記集體一等功。

建成下水

1987年12月24日,直升機首次在濟南艦上成功著艦
一艘艘陳列的戰艦,就是鮮活的歷史教科書。這艘戰艦在完成返廠塢修后,重新屹立于海軍博物館碼頭,成為宣傳海軍歷史、講好海軍故事的生動教材。(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成龍 通訊員 張付華 彭浩 劉譜京)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