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周學澤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10月8日發布,其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綱要指出,“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近期黃河流域多地遭遇較重的秋汛洪水,黃河下游等流域長時間、高水位、大流量行洪,防汛形勢嚴峻。今年雨水格外多,汛期從夏季延至秋季,從平均降水量來看,山東省氣候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1月1日至9月23日,全省平均降水量800.2毫米,較常年(1981-2010年的575.4毫米)偏多39.1%。
前幾天,白巖松在央視主持節目時說,拿著中國地圖看汛情,好像拿反了:南方干旱,北方洪澇。為此,連線的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殷杰表示,隨著氣候的變化,全球未來極端天氣和極端自然災害頻發,我們要做好應對準備。

濟南起步區規劃圖
雨水變化新情況,對北方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北方城市建設更強調的是“節水”,一些城市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要求;北方城市建設也重視防洪排澇,但因為一般雨水集中于夏季,防汛工作常常是“一時性”的。隨著全球變暖加劇,未來北方城市建設可能一方面面臨“缺水”的問題,這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一方面因為雨水豐沛,會面臨“多水”的威脅,這主要集中在夏季,但會延長到秋季。
這種背景下,城市防汛不但要關注“雨量”,還要關注“雨強”,地勢低洼的城市防汛形勢嚴峻。“雨時”較長,秋季還在防汛,必須更長遠的考慮。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方案》中提出“建設海綿城市,增強防洪排澇能力,提高雨洪資源利用水平”,其實對防洪排澇有了考慮。極端天氣和極端自然災害再次提示我們,在具體落實建設方案中,防洪排澇要重點考慮,更好建設防洪工程。對于正從“一張白紙上描繪藍圖”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來說,注意“防洪排澇”,可以利用好“后發優勢”,充分研究既有城市建設防汛得失,更好將“以水定城”和“防洪排澇”一體化考慮。
“防洪排澇”,要利用好自然坡度。“水往低處流”是自然規律,也是最好的城區行洪方式。起步區位于黃河兩岸,從地勢上看,行洪條件遠不如南部山區和城區交界部位,但起步區存在“高低差”。黃河兩岸的地貌具有緩崗、坡、洼相間和地面呈微波狀起伏的特征,起步區境內地勢由西南而東北漸次傾降,大體和黃河的西南—東北流向保持一致。根據有關資料,西南部崔寨鄉一帶最高,地面高程為海拔23.8米,徒駭河以北的賈寨村、后樓村等地最低,地面高程為海拔14米,起步區規劃建設要順著坡勢建設好排洪設施。
“防洪排澇”,要重點突出。最重要的點是“河道”。《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方案》在“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章節提出,“以暢通黃河流路、保證行洪能力為前提,統籌起步區生態保護、自然景觀和城市風貌,依托黃河、小清河、徒駭河等水系,建設人、河、城相協調的生態風貌走廊加強灘區水生態空間管控,發揮滯洪沉沙功能,筑牢灘區生態屏障。”
對于起步區來說,“暢通黃河流路、保證行洪能力”是排洪防澇的大事。黃河在濟南段的水文條件相對復雜,全長183公里,急彎多,堤距變化幅度大,是黃河下游重點防洪的堤段。黃河在濟南段形成懸河,河床灘面高出背河地面3到5米,冬季易形成冰凌,橋隧等建設都需要需充分考慮防洪水位及泄洪排凌的要求。
起步區“城區防洪”要充分利用好小清河、徒駭河。黃河本身是“地上懸河”,在南部山區和黃河之間,濟南分洪工程能利用玉符河將小清河上游支流山洪導流入黃河,但黃河北則不具備這個條件,城區排洪防澇不能忽視小清河、徒駭河等水系的作用。為此,統籌保護起步區水系、岸線、濕地、林地等自然資源,逐步恢復河流水系生態環境,加強黃河、小清河、徒駭河等河道治理,保護河道自然岸線,決定起步區防洪排澇能力。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濟南是跨黃河而發展的省會城市,“水”是起步區的顯著特征,做好“防洪排澇”在內的“水生態”建設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