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郭春雨 王開智
濟南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餃子店,但位于歷山北路板橋村的這家“愛心水餃”店無疑最為特殊。楊福美是房東,聶天建是租客,房東為租客免費打工。在這個特殊的小店里,發(fā)生了最溫暖的愛心故事。
8塊錢的餃子,能救孩子命
外觀上講,這是街頭巷尾那種最不顯眼的小店,甚至看上去更加寒酸一點。70多平米的空間,被分為前廳和后廚。店里幾乎看不出來裝修的痕跡,最顯眼的是墻上貼的“困難家庭情況介紹”,短短幾行字,介紹了這家愛心水餃店的前因后果。



店鋪的老板叫聶天建,濟寧泗水人,原本在濟南租房經(jīng)營小飯館。兒子小君乾在2020年12月查出急性白血病,前前后后的檢查和治療花費了10多萬元,家里已經(jīng)無力承擔。為了照顧孩子,飯館也不得已停業(yè)。
在孩子沒生病之前,聶天建和媳婦在濟南開小飯館謀生,自己當廚師,媳婦兼職著收銀和服務員。和市區(qū)的房子相比,這里的房子還沒有統(tǒng)一供暖,來這里租房的基本都是辛苦討生活的外地打工人,飯館講究的就是經(jīng)濟實惠,炒菜價格賣得便宜,一個月除去花銷,也剩不下幾千塊錢。
2020年遇到疫情,飯館生意一落千丈,家里早就已經(jīng)入不敷出。孩子檢查出得病后,聶天建和媳婦也沒有時間再去打理小飯館,家里因此切斷了最后的經(jīng)濟收入。
在這個家風雨飄搖之際,房東大媽楊福美知道了這個事。大媽是個熱心腸,第一時間組織家人給小聶捐款1000多元,鄰居們得知消息后也紛紛伸出援手。考慮到給孩子治病是個長期工程,沒有個來錢的活路不行,楊福美就主動找到聶天建:“飯店閑著也可惜,孩子治病需要錢,你沒有功夫炒菜,改成水餃店,我?guī)湍汩_。”
開店不是個容易的事,但楊福美有信心。年輕的時候不容易,她就在親戚家的水餃店幫工。和面、調餡、搟皮、包水餃,她干了30多年。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她和丈夫一起拉扯大了一雙兒女。楊福美不怕苦,不怕累,就是心軟,怕看見人掉眼淚。看到聶天建一家這么難,就主動承擔起了開餃子店的活。平時聶天建夫妻照顧孩子,楊福美就幫著打理水餃店,不要一分錢的工錢,收益都用來給孩子治病。

一份餃子8塊錢,刨去成本剩不下三塊錢。楊福美就自己把成本降到了最低:房租,已經(jīng)好幾個月不收;人工,自己忙活是免費;一個人忙不過來,街坊鄰居都喊過來幫忙。小店雖小,也要五臟俱全:沒有暖氣,就把女兒給自己買的一臺小電暖氣片拿到店里;沒有餐盒,就讓兒子之前開飯店買的餐盒來用;打包用的方便袋,是自己掏錢出去買;店里就餃子的臘八蒜,是自己腌好了拿過來,家里還沒吃上今年的新蒜;就連包水餃的蓋墊,都是從自己家里拿來。
作為房東,楊大媽這么幫忙,讓聶天建既意外,又感動。家里再苦再累,他都沒掉過眼淚,但是在楊福美面前,這個山東漢子卻像找到能依靠的親人一樣總是紅了眼眶。“不知道怎么才能感謝,真的,說不出來。”
這個愛心水餃店,名義上的店主是聶天建,但一點一滴,都是楊福美的心血。圖啥?楊福美說,“都不容易,我也受過罪,能幫一把幫一把,這也是給自己積福。”
就這樣,2021年1月初的刺骨寒風里,“愛心水餃店”正式開張。

“管閑事”的楊福美
開這個愛心水餃店,楊福美更忙了。老伴之前受傷在家,需要照顧;小外甥上學,需要她接送;自家租了十幾間屋子做二房東兼物業(yè),一天到晚的事忙得她腳不沾地。她今年60歲整,把半輩子的積蓄都用在老家章丘蓋了一棟三層小樓,本來想要“退休”含飴弄孫,但開了這家“愛心水餃店”后,退休的事只能無限期地往后延遲。
瘦瘦小小的楊福美的外表并無特殊之處,但在她身上總能找出一點自家長輩的樣子:熱情滿滿,表情生動,語速很快。她會操心記者穿得衣服不厚,還會端來一碟醋,一定要讓記者蘸餃子吃。
“我算不上多好,也沒干多大的善事。”面對著眾多記者前來采訪,楊福美覺得頗有點不好意思,“我們幫助都是相互的。大家平時處的都挺好,我們年紀大了,有個搬搬抬抬的活,大家伙兒都幫忙。”
餃子店剛開業(yè)的時候,固定員工只有聶天建的弟弟、朋友和楊福美三個人。因為有三十多年的水餃店工作經(jīng)驗,因此“店長”的責任就落到了楊福美身上。
早上不到7點,楊福美就來店里開門,生爐子,和好一天要用的面。“包餃子的面團要醒一醒才好吃,皮才勁道。”忙完店里一攤事,楊福美就急匆匆回家,吃點飯送小外甥去上學;送完孩子再回到店里,洗肉、擇菜、調餃子餡。因為忙不過來,餃子最開始就只有芹菜肉、白菜肉和胡蘿卜素三種餡。
餃子好不好吃,關鍵在餃子餡。楊福美有自己的獨家秘方:蔥、姜、五香面、味達美……十幾種調料放一起,不用眼睛看,一上手就知道比例,總能調和出最鮮美的味道。
楊福美半輩子過得不容易,“省錢”是她生活里的關鍵詞。有租客退租扔掉舊家具,她就收回家修修補補,看誰能繼續(xù)用;有租客離開嫌麻煩扔掉被褥,她就拆掉被面,取出里面的棉花重新縫制。在楊福美這里,沒有扔掉的東西,都能廢物利用。過日子最重要的是精打細算,楊福美不僅省自己的吃穿,還要給租客想辦法省錢:租客家里來了親戚,她就主動抱著被子騰出間屋子讓人住——最便宜的賓館一晚上也要七八十元錢,這個賬,楊福美算的清清楚楚。
楊福美還愛管閑事,她的生活里總有許許多多操不完的心。女兒所在的公司有個小姑娘托人找對象,她就尋思上自己的一個租客:小伙子人靠譜,挺踏實。兩邊一牽線,楊福美讓兒子開著車帶著小伙子去相親。雖然費時費力費油錢,但成人之美,這是好事。
在楊福美的干事邏輯中,有個最樸素的道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扶持,見人有難搭把手,是應該干的事。
“小聶(聶天建)是個好人,這個孩子老實、忠厚,在今年疫情期間的時候,小聶自己做了好多菜,天天免費給村口檢疫站的人送。”楊福美說,“現(xiàn)在他遇到難事了,總得力所能及的幫一把。我沒多少錢,但是能出力。”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
總的來說,一個熱心的房東,幫租客開了一家水餃店,這是一件并不算大的小事。他們的故事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被轉發(fā)后,吸引了很多愛心人士前來吃餃子、捐款。眾人拾柴火焰高,“愛心水餃店”生意開始紅紅火火。
楊福美的“閨蜜”,60歲的李桂英大姨來店里當起了“服務員”,店里放水餃的蓋墊不夠了,一上午跑了兩次回家拿工具,站一天累的腿都不敢打彎;金得利民快餐店的店長張金麗,帶著員工張孝玉、王軍艷、于洪月來店里幫忙。四個大姐都是麻利人,凌晨4點先到自己店里,和好50斤面后直接帶著面來到“愛心水餃店”包水餃,一上午的功夫就包完了50斤的面粉,大姐說,“我們都是媽媽,看到孩子受罪,我們也心疼”;剃光頭穿貂的“大哥”帶著自己的7個朋友從濟南西開車過來吃餃子,吃完放話,“明天我還過來,我?guī)е镜亩紒沓浴保淮鞣奂t色圍巾的小姑娘,吃完一份水餃留下50塊錢,“祝孩子早日康復”;開奔馳的時髦女郎和騎機車的大哥相約店里,吃完兩盤餃子留下500塊錢……


省立醫(yī)院愛心廚房的創(chuàng)始人李朋也來了,作為白血病患兒的父親,李朋更明白聶天建的難處。他炒菜不錯,但包水餃還是短處,包的水餃站不起來,煮熟了一眼就認得出;小君乾病友的爸爸,40歲的陳兆泉雖然外表粗獷,但包出來的水餃卻是秀氣的三個褶。他告訴記者,自己陪著孩子在濟南治病已經(jīng)11個月了,白血病不好治,治療三四年都很正常,但是孩子治療情況不錯,今年一家人能夠回家過年。“我以前也不會做飯,孩子生病后都會了。疫情期間醫(yī)院只能有一個人陪床,孩子媽媽在醫(yī)院里頭照顧,我就在外面做飯做飯。孩子得病,家長太難了,我沒錢,但是能出力。”
還有很多的愛心故事在這里匯聚。在聶天建的手機號傳開后,每天都有人加他的微信或者支付寶好友。有人加了微信,轉紅包后只說一句“祝孩子早日康復”;有人加微信后,一言不發(fā)直接轉賬;還曾經(jīng)有人發(fā)了200元紅包后,說自己是淋巴瘤患者,以自己的事情鼓勵聶天建堅持下去。在得知對方的情況后,聶天建發(fā)回了300元的紅包,但對方?jīng)]收,還安慰聶天建“我治療的很好”……
關于“愛心水餃店”的這件小事,沒有轟轟烈烈的故事,但每一件關于“愛心水餃店”的小事,都具有非凡的意義——病床上6歲的小君乾,他對未來還有無限的憧憬。他無限廣闊和美麗的未來,就藏在這一件件溫暖的小事里。
聶天建記下了每一個伸出援手的好心人。“等孩子康復了,我會告訴他,你的命是他們救的。”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