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績效評價表,四項評價指標,二十四條細則……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情況到底如何,在這張表上都有清晰的評價標準,每個項目的最終得分也將決定其是否能達標創優。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市、縣、鄉鎮三級對項目后期管護情況有了客觀評價,也讓每一個項目后期管護單位清楚知曉扣分原因、如何改進。

  為規范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工作,確保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正常運轉和長效使用,充分發揮土地整治項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2020年度省財政分配的省市合作土地項目后期管護專項資金為契入點,歷經近一年的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績效評價機制。

  一張表做引領,一個體系管到底

  在最近一次巡查中,由牟強、袁延安、袁義先、王慶賀、王建榮、王金峰組成的小組,對涉及河口區義和鎮4個村的王集水庫片土地整治項目,進行了后期管護情況的巡查。

  按照之前制定的《王集水庫片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巡查制度》,這個由村兩委成員組成的管護巡查小組,每個季度都要對項目區內耕地及設施進行一次巡查監督,巡查內容不僅包括溝渠路、橋、涵、閘等設施是否能夠正常使用,還包括項目區內耕地的耕種等農業生產情況。

  此外,按照制度要求,巡查小組要對現場發現的問題當即進行準確、完整的記錄,并進行歸納、對比,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及時通知管護隊伍進行整改,確保項目配套設施正常使用,耕地不出現撂荒、閑置等情況。

  牟強他們這個巡查小組的組建以及每一次的巡查,都會被記錄存檔,并與項目區后期管護績效直接掛鉤,作為“2020年度東營市省市合作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績效評價表”中的一項重要分值。

  “為了保證土地整治項目發揮長期效益,今年年初開始,我們按照上級相關要求,以4個省市合作土地整治項目為后期管護績效評價研究對象,結合多年來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方面存在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期管護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來解決長期困擾土地整治乃至耕地保護行業的一大難題。”東營市土地綜合整治服務中心副主任馬立國介紹,這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管護主體、管護客體與管護措施、管護制度和管護資金,并圍繞這些方面制定了“評價體系表”,包含管護制度、耕地保護、配套設施、管護資金4個評價指標,耕作種植、地力增肥等7個評價因子,每一評價因子下還具體包括1到6個評價細則。

  與此同時,為了發揮后期管護績效體系的評價作用,避免人為等因素影響,東營市土地綜合整治服務中心還建立了科學的考核機制,以市場化方式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進行評價。通過查資料、“天上飛”、“地下核”,即查閱相關資料,利用無人機空中核查耕地種植,實地落實撂荒問題,結合多輪實地監測,以實現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最終形成了“東營市省市合作協議項目后期管護績效評價報告”,對相關項目確定了后期管護好、后期管護基本達標、后期管護未完全達標等三類績效評價排名。

  而項目區績效評價排名情況,與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資金的分配使用相“掛鉤”。據介紹,為做好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工作,彌補管護資金缺口,東營市向上爭取了管護資金,專項用于土地整治項目耕地保護、設施維護等;為達到“以獎促管”的目的,對評價好和基本達標的項目,全額下撥管護資金,對未完全達標項目暫扣預算額的10%,待按期整改到位后再予以撥付。通過發揮管護資金的“調節”作用,既解決了管護資金缺口,讓項目管護單位有了積極性,又激發了管護責任,后期管護單位“爭好創優”的意識得到進一步樹立和強化。

  深化耕地保護,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的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推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人口集中居住、產業聚集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一項系統工程。

  “近十年來,全市共實施土地整治項目100多個,開發總規模80余萬畝,新增耕地近30萬畝,通過土地整平、翻耕、培肥地力,配套完善溝渠路橋涵閘等設施,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2個等級。”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四級調研員張英然介紹,按照相關要求,近年來東營市實施了一系列土地整治項目,并在促進當地區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做到了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原本的鹽堿地、荒草地變成了高產農田,不僅為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還實現了土地集約化,更重要的是為項目區群眾增加了收入。”張英然進一步介紹說。

  與此同時,為確保土地整治項目工程正常運轉和長效使用,充分發揮土地整治項目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急需做好后期管護工作。墾利區土地整理負責人張廣華介紹,在對涉及17個村集體土地的墾利街道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進行現場普查時,他們發現項目區整體種植情況較好,但也存在幾處土地撂荒的情況。“如果后期管護跟不上,那原本經過綜合整治已經變成良田的土地,就可能會回到原來撂荒、鹽堿的狀態。”在張廣華看來,一塊地能不能持續發揮“好地”應有的作用,后期管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為規范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工作,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探索、不斷實踐,初步建立了土地整治項目后期管護績效評價機制。“對之前無法發現、或發現了不能及時解決的問題,就能通過這一機制,倒逼管護單位及時整改,進而達到土地整治的初衷。”張英然介紹,這一評價機制為深化耕地保護、增加有效耕地面積,落實“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總要求提供了有力支持。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