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十三五成就巡禮”第四場新聞發布會,威海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威海市市場監管局負責人介紹威海市“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發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過去五年,威海全市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居全省第4位,創新環境指數居全省第1位,創新績效指數居全省第3位,創新產出指數居全省第5位,穩居第一方陣;2019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2.26%,保持相對均衡穩定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1.46%,列全省第二位,比“十二五”末提高2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8.4%,列全省第一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136家,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長30%以上,今年有望突破700家,是“十二五”末的3.5倍;技術市場交易額今年達到140億元,是“十二五”末的6倍;萬人擁有發明專利13.23件,列全省第四位,比“十二五”翻一番。

  “十三五”以來,威海市加快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區域創新體系,圍繞打造“千里海岸創新鏈”,逐步形成以高新區、農高區為引領,以創新型園區為重要支撐,區域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良好格局。威海高新區成功入列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先后獲批國家創新創業特色載體和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連續三年躋身前30強,位居第28位,穩居國家第一方陣。榮成市獲批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先后獲批省農高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并以第2名的優異成績通過了國家驗收。建設了環翠、文登、乳山、臨港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深度融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參與建設半島科創聯盟,與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建立廣泛合作,推動威海市淺海綜合試驗場參與構建海洋特色的大科學裝置群。

  “十三五”期間,威海市委、市政府以新機制、新模式謀劃布局建設了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并成立了威海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暨郭永懷高等技術研究院,通過加盟、共建等方式,已構建形成了“1院”引導、“4平臺”支撐、“12機構”加盟的“1+4+N”完整格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9億多元,成立各類創新機構45家,實施產業化項目超過100項,孵化企業超過70家。實施“創新平臺建設年”“新型研發機構培育計劃”,工信部威海電子信息綜合研究院中心落戶威海市,引進北大、吉大、青大、中物院、天大、哈工大、山大等知名高校共建了一批研究院、雙創園,全市新型研發機構達到50家。重大技術創新平臺方面,獲批山東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共同體,獲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家、國家工程實驗室1家、國家工業設計中心2家、省技術創新中心4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3家,“十三五”期間市級以上平臺翻了一番,目前總數達到1000家, 其中,新獲批省級以上平臺100家,目前達到360家。基本建成了以市產研院為龍頭引領、高校院所為骨干、企業為支撐的平臺體系。

  實施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威海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的科技型企業育成體系,建設了迪尚、威高2家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以及海洋生物、醫療器械、智能裝備、碳纖維等特色孵化器,設立環翠區“威海創客大街”、經區“東方智慧谷創業街區”、高區“‘文化路+火炬路’雙創特色街區”3處特色雙創街區,全市現有省級以上創業載體55家,其中,國家級23家,在孵企業1300多家,“十三五”期間畢業企業521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5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3家。大力實施了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工程,出臺了《威海市科技型企業遞進培育工程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的梯隊培育機制;深入實施“威海英才計劃”升級版,分領域制定“產業工程特聘專家”“海洋產業領軍人才”等21項人才工程與13項支撐措施,形成高層次領軍人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基礎后備人才相互銜接的“1+N”支持體系,全市研發人員達到2萬人,市級以上人才工程入選專家達到1300多名,其中,國家級領軍人才23名,省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專家147名;建立了11個海外引才工作站,推動歐美同學會留學報國基地、中國留日同學總會國內首個雙創基地落戶威海市,與30多個城市結成了人才合作聯盟,外國專家達到1700余人。

  聚焦國際國內創新資源,威海持續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體聯動創新格局。每年舉辦各類科技合作活動10余場,年均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100余項,威海科技創新暨成果轉化合作大會”“首屆全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大會”“海洽會暨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大會”“中歐膜技術創新合作大會”“中韓創新大賽”“中日創新大賽”等成為威海特色名片。連續多年舉辦“威高杯”“光威杯”“北洋杯”等不同領域的創新創業大賽,承辦了“中韓創新大賽暨中韓工業設計大賽”“山東省中小微企業創新競技行動計劃”等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創新賽事。“十三五”以來,全國50多所高校院所與威海市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發布高校科技成果近6000項,促成產學研合作協議近600項,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24家、院士工作站29個,駐威高校達到11所,共建哈工大(威海)、山大(威海)模式邁上更高層面。“中科院-威高計劃”實施10年來,促成威高集團與41家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實施重大研發項目52項,13個項目落地轉化,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100億元;利用中歐膜技術應用研討會,實現從理論研討到中歐膜技術研究院、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的落地開花結果,引進膜產業科技企業24家,成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典范。深耕日韓、面向歐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不斷拓寬合作渠道,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國際科技合作關系,建成中韓、中日技術轉移中心等對外科技合作平臺23個,創建了5個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8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研發中心,尤其是通過連續舉辦中韓創新大賽,已引進近百家韓國科技型企業到威海落地。

  以加快打造山東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重要樞紐城市為目標,加快推進威海區域性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出臺了《關于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目前,威海市科技服務業機構達到328家,年營收158億元。四個區市全部獲評首批省技術轉移先進縣,是全省唯一實現“一片紅”的市。建設了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和科技云平臺,共享開放科技文獻1.3億多篇,用戶達2700余個,入網大型儀器1424臺(套),運用市場化方式引進中介機構共建了高新技術市場,形成了完善的技術轉移服務體系,市級以上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達到80家,技術經紀人隊伍達到450人。獲批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合作市,合作銀行達18家,累計發放貸款8.361億元;科技支行試點銀行擴至14家;開展質押融資業務的銀行擴大到13家。

  “十三五”以來,威海市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支持,扎實推動行業“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僅市本級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就達10億元,爭取省級以上資金10億多元,帶動全社會累計投入研發經費近300億元。建立了“卡脖子”關鍵技術庫,實施市級重點創新項目280項,獲批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達到600余項,居全省前列。通過協同創新、自主創新,獲批省級以上科技獎項達到47項,其中國家級6項,哈工大劉永坦院士主持在威海市試驗驗證的新體制雷達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溫氣冷堆核電、先進壓水堆核電等技術成果在威海市落地驗證并產業化,高性能碳纖維、手術機器人、可降解心臟支架、航空輪胎、大功率激光器、汽車空氣懸架系統、海洋藥物、特種船舶、樹枝狀大分子、水下焊接、海空天立體觀測等近百項成果從威海市高校院所和骨干企業手中誕生。

  (來源: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