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制度是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環評質量是環評制度的生命線。記者從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獲悉,下一步山東的環評管理重點將從偏重審批轉移到審批、監管并重上來,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制濫造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曝光一起。 今年上半年,深圳灣環評報告涉嫌抄襲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為杜絕此類事件發生,山東的環評管理重點將從偏重審批轉移到審批、監管并重上來,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信用為主線、以監督為保障的環評質量監管體系。”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許可處處長臧一劍介紹。 為此,山東將進一步規范建設項目環評文件監督管理。在受理、審批和事中事后監管環節,全方位加大對環評文件編制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要求技術評估單位和專家嚴格按照程序和規范要求開展技術審查工作,發現環評弄虛作假行為和嚴重質量問題后及時報告;要求審批部門規范決策程序,依法嚴格把關,強化對環評單位、編制人員和專家的監督管理。 同時加大環評文件技術復核力度。按季度開展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抽查,并對環評單位質量管理等情況開展抽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已經分三批次對160件環評文件開展了技術復核,查處和糾正環評文件質量問題。 公眾的監督作用也將進一步加強。山東嚴格督促建設單位落實公眾參與有關制度,同時暢通“12369”電話、網絡和微信舉報以及來信來訪等渠道,發現問題及時查處。全面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公開”的跨地區環評失信懲戒機制,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負有責任的環評單位及編制主持人和主要編制人員,視情況依法采取失信記分、罰款、納入“黑名單”、禁止從業等手段。 臧一劍介紹,山東下一步將運用大數據、“互聯網+監管”等技術手段,全面提升監管效能。繼續加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復核力度,自2021年起每年對至少50份產業園區規劃環評落實情況、200份環評文件、400個環境影響登記表項目開展抽查,對至少20%的編制單位進行現場檢查,切實提高環評文件編制質量,確保環評制度源頭預防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