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通訊員 李軍 陳鵬程 高文濤 微山縣南陽鎮,分布著80多座狹小的島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通訊員 李軍 陳鵬程 高文濤
微山縣南陽鎮,分布著80多座狹小的島嶼,32個自然村坐落在這些島嶼中間。特殊的地理環境,給電網建設、檢修維護和供電服務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挑戰。
為了讓湖區百姓用上可靠電、滿意電,微山縣南陽島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在烈日酷暑風雨中,在三九嚴寒冰雪里,穿蘆蕩,過沼澤,趟冰凌,施工架線,檢修巡視,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宗旨,用心當好電力守護神,用情架起黨群連心橋。

湖區保電34年
他開壞5條船
11月24日上午10時,57歲的南陽島彩虹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劉延哲撐著小船來到了王蘇白村,把船靠穩,劉延哲就直奔村頭的變壓器,開始了一周一次的巡檢。一條小船,一個工具包就是他的全部裝備。
村里有多少戶,每家有幾口人,劉延哲心里門兒清。“我是看著這個村子一天天發展起來的。”一邊巡查線路,劉延哲一邊跟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聊了起來。王蘇白村是2010年建起來,由不遠的村搬遷過來的。“當時這個地方就是一個荒島,沒有一條路,當時鋪設電纜的時候,3噸重的電纜盤都是靠人力搬運,光鋪設電纜就用了一個月。”
包括王蘇白村,現在劉延哲負責的還有周邊的4個村,由于處在湖區,出門的交通工具就是小船。巡視一趟下來,來回要走20公里的水路,而這全靠自己棹船。“自干農電工作以來,一共開壞了5條船。”

“夏天穿行在湖上,天上一個太陽曬著,水里一個太陽蒸著。”劉延哲說,雖然這樣,船行駛起來還比較暢通,如果是寒冬,湖水結了冰,行駛起來就很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
記得有一次抄表的時候,正趕上急劇降溫,湖水結上了15厘米厚的冰,開船必須要破冰,第一天船還可以破開冰,到了第二天由于冰又加厚了,無法進行破冰。船到不了的地方只能“走冰”,“手里得抓根木棍,萬一掉進冰窟窿里去能靠木棍卡住。”劉延哲說,下水前,得吃幾口辣椒暖身,上船后換身干衣服,用棉被捂一會就繼續到下一戶去。“這樣,本來三天可以完成的抄表工作,最后用了五天才抄完。”
還有一次,201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10點多,已經入睡的他接到村民反映,自己服務的建閘村變壓器跳閘,全村停電。接到電話后,劉延哲穿好衣服就撐起小船出發了,當時湖上霧氣大,全憑自己的感覺趕路,平時半小時的路程用了1個多小時才趕到,當忙完回到家已經是凌晨三點了。“只要老百姓有用電問題,包括自己在內,服務隊的所有隊員都第一時間趕到。”劉延哲說。

除夕夜搶修線路故障
遇大霧靠閃光雷返家
梅屯村四面環湖,村里原本有四戶村民,隨著人們的外遷,當下只有81歲的馬衛生依然在堅守。
記者見到馬衛生時,他正在用電飯鍋做飯,飯菜的香味從廚房飄出。“做的燉魚。”馬衛生說,湖區最不缺的就是魚。
“天冷了,睡覺時就用電熱毯取暖。”在馬衛生家里,記者看到,電視、冰箱、電飯鍋等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這多虧了供電的同志,把電送到了家門口。”
馬衛生清晰地記得,去年夏天新的變壓器裝到了家門口,用電更有保障了。當時老馬還拿出自己的船幫著供電人員運輸電力設備,連著忙活了兩天。“他們為了我一個人,千辛萬苦把電送到我家,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58歲的唐興運便是守衛著小島燈火的其中一員,高高的個子,給人一副干練踏實的感覺。唐興運清晰地記得,2014年除夕夜,梅屯村線路突發故障,接到村民的反映后,自己二話不說就開著鐵皮船趕了過去。維修回來的路上,唐興運趕上大霧在湖上迷失了方向。為了找到方向,他電話通知孩子放閃光雷,靠著光亮的方向,才回到了家,此時已經是凌晨兩點。
唐興運說,越是萬家團圓的時候越是自己最忙、擔子最重的時候。為了守護這萬家燈火,前些年的除夕夜,自己都是和隊員在變壓器下度過的。

沼澤地拉旱船腿被泡腫
中午一頓飯干到看不見
在湖區架設線路,施工條件異常艱難,但服務隊隊員們沒有畏懼。田玉喜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自己不知在湖區架設了多少根電桿了。
在一次線路改造時,正值三伏天,烈日下戶外溫度達到40度。攀上灼熱的鐵塔,隊員們汗水直流,半天下來,脖子、后背上滿是痱子,密密麻麻,針扎一樣,臉曬得由黑到紫,火辣辣的疼痛難忍。
在沼澤地里施工,機械進不去,他們就拉旱船,把電桿裝在船上,靠人力拉著船在沼澤地的泥面上行走。“人下到沼澤地里,淤泥沒過膝蓋,每走一步,都要用很大氣力,一天下來,腿被泥水泡得腫脹,累得渾身像散了架,一點也不想動。”田玉喜回憶說,茂密的蘆葦雜草叢中,蚊蟲多,施工隊員身上裸露處不是被叮咬,就是被劃傷,臉上,手臂上全是一個個血點、一道道血印子。
“早起五點半,中午現場一頓飯,一直干到啥都看不見。”這是服務隊隊員們施工的工作時間表。為了讓湖區百姓早日用上電,他們針對夏時日照長的特點,每天早晨5點多出家門,午飯送到各施工現場,“送來打開保溫桶還是熱氣騰騰,等盛到碗里時就變涼了。”吃完飯,隊員們放下碗筷接著干,直到晚上8點天黑才收工,一天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
由于常年野外工作生活不規律,湖區空氣濕度大,尤其是冬天在湖區內施工,風大溫度低,耳朵凍傷、手凍裂是常有的事,隊員們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關節炎和胃病。但為了電網建設,為了湖區百姓,他們沒有絲毫怨言。

用電有保障漁家樂活了
咸鴨蛋也賣到全國各地
龔乃良是南陽鎮龔莊村人,在離村不遠的小島上經營著漁家樂。夏天一到,盛開的荷花環繞小島,老龔給它起了個“荷花島”的名字。
記者見到老龔時,他正忙活著做草魚抹鍋餅這道菜。雖然已過了夏天旅游的旺季。但老龔的漁家樂仍來了三桌客人。
老龔說,天冷了客人都去單間里吃飯,空調必須得開著。四年前的時候,如果碰到八臺空調同時開的時候就容易跳閘。后來線路容量升級到200千伏安的時候,就穩定多了。
跟老龔一樣,嘗到穩定用電甜頭的,還有北一村村民張良。常年做咸鴨蛋、松花蛋的他后來做起了烤鴨蛋,市場銷路很不錯,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烤一鍋用4個小時。”張良說,一個月的用電量達到7000度。
張良說,烤鴨蛋的過程中不能斷電,不然的話一鍋鴨蛋就得廢掉。為此,家里還常年備了一臺發電機。但從2016年開始,再也沒出現過停電狀況,自備的發電機就賣掉了。生產穩定了,再加上銷路不錯,張良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寬。

建微信群精準服務百姓
供電人和漁民成了親人
“大娘,您讓我捎的快遞給您帶來了。”服務隊隊員邢華把快遞送到王大娘手中。邢華說,近幾年,服務隊創新推出上門服務、一船式服務、吆喝服務、代捎服務、應急服務,不斷打造特色服務新模式,大大提升了效率。
湖區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為保障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用電安全,服務隊實行供電服務網格化管理,定期上門檢查、維修用電設備。在湖區巡檢時,隊員們背著維修工具、帶著小喇叭,邊走邊“吆喝”,招攬“生意”,有時一天能接活30多件:為漁民檢修室內線、進戶線及用電裝置,為村民更換開關、燈泡……湖區內有3個鄉鎮四面環水,進出都靠船,黨員服務隊前去走訪時,許多漁民會搭乘順風船。一來二往大家熟悉了,漁民們會拜托隊員去遠離湖區的集市捎帶些日用品。
2018年,服務隊建立了客戶微信群,村民遇到用電問題,只需在微信群里說一聲,隊員就會在網上“接單”,提供精準服務。“這樣的服務俺喜歡,讓我們少跑了很多路,省了很多心!”村民王大爺稱贊說。特色服務,溫暖了湖區百姓的心,贏得了一致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