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鄉縣魚山街道花園社區,有這樣一位堅強的母親 ,她用博大的母愛和剛強的毅力照顧患有“嬰兒癱”、被評定為一級肢體殘疾的兩個兒子30余年。30多年間,她遇到過各種困難,始終堅持“一定要為兒子們治病”的信念,到處求醫問藥,不惜花光所有積蓄,導致家庭一貧如洗。即使如此,周素真從未想過放棄,她把自己當成了兒子們的雙腿。這些年,她除了要照顧癱瘓的兒子,還要照顧80多歲高齡的婆婆,把女兒培養成為研究生,成為了最美“孝老愛親”典范,在當地傳為佳話。
走進周素真家中,窗明幾凈、一塵不染。臥室里被褥整齊,家具雖然簡單卻擺放得井井有條,處處都顯示出家里主人的勤勞和細心。兩個兒子坐在輪椅上,穿著母親為他們縫制的棉坎肩,衣著整潔。

“孩子不能行動,大小便不能自理,說話也說不清楚,吃飯穿衣各方面都得有人照顧,扣子都不會扣,身邊離不開人。我平時出門理個發、買個菜,回家經常見他們摔在地上起不來,經常把自己摔傷。”周素真指著兒子頭上累累的傷疤說。
每當天空還黑黢黢一片,人們還在睡夢之中的時候,周素真已經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凌晨5點半,她起床先伺候兩個孩子大小便,給他們換尿布和有污漬的床單,為他們簡單擦洗一下身體,和丈夫一起把兩個孩子抱到輪椅上;隨后趕緊給要去人才市場打零工的丈夫做早飯;等丈夫出門后,她再給兩個孩子穿上衣服、刷牙洗臉,把早餐端到孩子們面前,一起吃早飯;吃完早飯后,她再逐一清洗換下的衣服和床單,轉眼就到了中午;隨后她做做家務,給孩子們按摩、理發、伺候大小便,又到了晚飯時間。
這就是周素真的一天,日復一日,已經持續了30多年。
32年前,年輕的周素真夫婦還沉浸在初為人父母的喜悅之中時,大兒子的異常表現給他們潑了一頭冷水——經診斷,孩子患上了“嬰兒癱”。夫妻倆到處奔走給大兒子醫治,收效甚微。禍不單行,兩年后到來的小兒子也患上了“嬰兒癱”。“那時候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周素真回憶那時的心情時這樣說。
照顧兩個患有重病的孩子,意味著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付出。為了給兩個孩子治病,周素真與丈夫踏上了漫漫求醫之路。他們跑遍了省內省外、用盡了各種偏方,孩子的病情都沒有好轉,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因此更加捉襟見肘。兩個孩子天生體弱,往往一起拉肚子、感冒,周素真只好帶他們去醫院,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睡覺。

兩個兒子需要人照顧,但地里的收成也是家里主要的收入來源。農忙時節,周素真夫婦經常用農用三輪車把兩個兒子帶到地里,一邊干農活,一邊照顧他們。有一次,他們在地里栽蒜,聽到小兒子在車子里喊叫,因為天色漸晚,趕著把農活干完,就沒有過去查看。等二人回到三輪車旁時已經天黑,這才發現小兒子不小心把車玻璃打碎,碎玻璃直接沿著左眼皮從上往下劃出深深的口子,皮肉外翻,鮮血已經浸濕了衣服。周素真夫婦心疼不已,趕緊帶孩子去醫院包扎。
這種長年累月的付出沒有把周素真壓垮,相反的,生活的磨難讓這位母親更加堅強和智慧。她想盡一切辦法讓兩個行動不便的孩子吃飽穿暖的同時,把家里收拾得干凈整潔,給家人提供溫馨的生活環境。
“以前冬天沒暖氣,兩個孩子怕冷,我給他們每個人都做了30多條棉褲,每條棉褲都像棉被那么厚。他們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經常把棉褲、被褥弄臟,我每天都要給他們換幾條棉褲。但就是這樣,兩個孩子的腿上凍得都是黑色的泡。”提起這些,周素真難掩心酸。“前年我們回遷到花園社區了,冬天有暖氣,孩子也沒那么受罪。”說到這里,她又笑了起來。“孩子長大了,我歲數也越來越大,已經抱不動他們了,孩他爸抱他們也越來越吃力。以后我們歲數大了,照顧他們可能就更難了。”周素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走一步看一步吧。”
懷著擁有一個正常孩子的期待,在小兒子出生后幾年,夫妻二人迎來了小女兒的降臨,是一個健康的孩子。夫妻倆縮衣節食供女兒讀書,女兒也很努力,一直以來成績優秀,現在正在北京攻讀研究生。“孩子愿意讀書,我們再難也得供她上學。”提起女兒,周素真臉上不禁浮現出慈愛的微笑。
“從周素真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偉大的母愛,”花園村書記畢德利這樣評價,“她曾經被診斷出乳腺癌,連續做了兩個大手術。在這種情況下,她還能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條。30多年了,兩個癱瘓的兒子在她的照顧下身體健康,還供出一個研究生,80多歲的婆婆也照顧得很好,真是讓人佩服,滿滿的正能量!”考慮到周素真一家的困難情況,花園村在兩個孩子小的時候就通過向上申報將他們納入低保和建檔立卡貧困戶,魚山街道辦事處為他們配備了輪椅和病床,最大限度地予以政策支持,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 。
(來源:齊魯晚報)